神外历史上的今天致敬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奠

年12月7日,43年前的今天,英国神经学家查尔斯·西蒙兹(CharlesSymonds)爵士逝世,享年88岁。西蒙兹爵士一生致力于追求临床表现与病理机制的联系,其许多著作以其细致的临床描述和对患者症状的切实分析而成为典范。在西蒙兹爵士的不懈努力下,他率先证明了颅内动脉瘤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的重要性,并为临床医生诊断破裂颅内动脉瘤铺平了道路。年,查尔斯·西蒙兹出生在伦敦,他的父亲查特斯·西蒙兹爵士(ChartersSymonds)是当时的一位著名外科医生。在父亲的影响下,西蒙兹从小就对医学有着异于常人的兴趣。在成为牛津大学的一名医学生后,西蒙兹阅读了英国神经生理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查尔斯·斯科特·谢林顿(CharlesScottSherrington)的著作《神经系统的综合作用》(Integrativeactionofthenervoussystem),很快便被神经系统的奇妙所深深吸引,并萌生了踏上神经系统研究道路的远大志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还是一名医学生的西蒙兹立即应征入伍,成为英国陆军中的一名调度员。随后,西蒙兹在索姆河和马恩河的战斗中受伤不得不返回英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虽然西蒙兹暂时失去了继续参战的能力,但他在康复后被安排继续完成他因战事搁置的医学教育。年,西蒙兹取得了医师资格,进入战时医疗队服役。在这段服役经历中,西蒙兹与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病理学家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EdgarDouglasAdrian,推荐阅读:《神外历史上的今天|致敬神经生理学先驱埃德加·道格拉斯·艾德里安》)相识并合作为伤患进行治疗,与艾德里安的深入交流最终促使西蒙兹追求神经病学的职业生涯。战争结束后,西蒙兹进入当时英国神经疾病的权威机构——伦敦皇后医院(theNationalHospital,QueenSquare),成为一名住院医生。医院中,西蒙兹先后受到对小脑和视觉皮层进行开创性研究而闻名的英国著名神经学家戈登·福尔摩斯(GordonHolmes)、曾对肝豆状核变性展开里程碑式研究的英国神经病学家金尼尔·威尔逊(KinnierWilson)以及英国神经病理学先驱戈德温·格林菲尔德(GodwinGreenfield)的极大影响。年,西蒙兹在他父亲曾任职的医院和医学院(Guy’sHospitalandMedicalSchool)担任神经内科医生。医院和医学院成立于年,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医学家。当时,在英国多数地区,神经内科一直只是普通内科的一个特殊分支,就诊的病人往往只被安置在普通病房里,无法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而医院是首个开设了神经内科专科的机构,并设有神经疾病相关的住院病房和门诊,能够为神经疾病患者提供更周到的临床治疗。在这样的氛围里,西蒙兹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选择的职业道路的钻研中,积攒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神经疾病病理知识与诊疗经验。在医院的经历,成为后来他打开“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之后,西蒙兹获得了前往美国的旅学机会,他先后来到著名的约翰斯?医院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见习,在这期间,他分别接受了世界著名的精神疾病学者阿道夫·迈耶(AdolfMeyer)和神经疾病学者哈维·库欣(HarveyCushing,推荐阅读:《神外历史上的今天|“现代神经外科之父”的诞辰》)的指导。在约翰斯霍?普金斯时,迈耶对他的培训让他对神经功能障碍引发的精神异常有了不同寻常的洞察力;医院时,库欣又使他对神经病理学有了独到的见解。在西蒙兹逐渐触摸到神经系统疾病的一处关隘时,他与一名因头痛医院就诊并最终死亡的患者的奇遇,像一阵东风吹散了曾笼罩在无数颅内动脉瘤患者身上的死亡阴霾。医院实习期间,库欣的诊所曾接诊了一名症状奇怪的患者。患者是一名52岁女性,因突然出现的剧烈疼痛伴单侧第三神经麻痹后入院治疗。在这位美国患者头痛再次加剧且出现明显意识水平下降后,库欣进行了右侧颞下开颅手术,但只在患者的大脑底部发现了凝血。在各种神经影像学诊断工具还在摇篮中的时期,医术高超如库欣也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他们既找不到出血的源头,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莫名其妙”出现的颅内出血。这时,西蒙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库欣这位神经病学权威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猜测——这名患者颅内出血的源头,或许是她颅内有动脉瘤的破裂。不出西蒙兹所料,他的想法被库欣尖锐地质疑了,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在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这名患者在第二天遗憾离世。随后,库欣对这名患者进行了尸检。令他大为意外的是,尸检结果竟与西蒙兹的猜想完全一致——患者右侧颈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交界处有一个破裂的动脉瘤。库欣立刻决定,尽全力让西蒙兹验证自己的推测。他对西蒙兹说:“西蒙兹,你的诊断是正确的,这要么是侥幸,要么是有据可依的。如果是后者的话,你一定会证明这一点的。从现在起,你的临床工作暂时停止,你需要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验证你的结论上,你需要的任何资料我都会为你安排好的。”在库欣的全力支持下,西蒙兹于年在《医院报告》(GuysHospitalReports)中发表了他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在生前进行诊断的要点报告,文中结合了已有记录的颅内动脉瘤理论知识、库欣的记录和四个典型病例所表现出的相关特征。四个病例中,两名患者的诊断在尸检时得到确认;另外两名幸存患者的诊断则完全基于其显著的临床特征表现和随后的腰椎穿刺。在库欣的记录中,列出了五例在手术或尸检中被诊断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患者的病史,三名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引起剧烈头痛后的手术或尸检中才被确定为动脉瘤,另外两名患者的动脉瘤没有破裂,而是因动脉瘤压迫了视交叉后接受治疗时发现了病灶。第二年,西蒙兹在整理了他的新发现后,再次发表了一份详细记录了患者病史和特征以及如何进行诊断的相关综述。西蒙兹曾自嘲道,他代表了一种几乎完全依赖于病例记录和对病人的临床检查的临床医学传统。紧接着,他还写道:“我写的东西大部分都过时了。”有趣的是,正是这种对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视,使他能够在病人还在世时率先诊断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情况。也正是在这一巨大进步的基础上,以往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停滞不前的局面才被打破。在西蒙兹之前,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只有在尸检时才能得到明确诊断,而西蒙兹的报告第一次引起人们对生前正确诊断的可能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ncx/10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