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中药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中医认为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与作用。常见如栀子金花丸、黄栀子、炒栀子、山栀子等。
栀子
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
主产于湖南、浙江、江西、福建、江苏以及广西、四川等省。多野生,现已大量栽培。
生用,清炒或炒焦。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栀子功效作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能凉血止血。
1、用于治疗温热黄疸(急性传染性肝炎、血清性肝炎等)。历代中医均以栀子为治疗发黄的主药。现代实验证实其主要作用为去黄疸。常配以茵陈;配熊胆退黄更快。
2、用于治疗烧伤感染,有发热、烦热、烦渴、烦躁等热毒症状,可用栀子清火解毒,但须配黄柏、生地、连翘等,并重用黄芪托毒,减少毒素吸收。方如加味四顺清凉饮。
3、用于治疗咳血、鼻衄兼有湿热证候者。用山栀炭(黑山栀),须与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方如咳血方。
4、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有肝热证候者(目赤肿痛、多泪、口苦口干、心中烦热、夜睡不安)更适宜,用栀子可以清肝热(消炎、镇静)。如流行性角结膜炎(红眼病),用栀子9g,菊花9g,甘草3g,水煎服。治肾盂肾炎、尿道炎之小便不利,用栀子9g,甘草的功效与作用9g,可利小便。
5、用于治疗跌打扭伤、挫伤。以生栀子研末,用面粉、鸡蛋的功效与作用清(蛋白)调匀、湿敷肿处。
此外,栀子还有其它用途。如治痔疮热痛,用黑山栀研末,以凡士林调匀后,局部涂抹可以止痛。
1、化学成分
栀子含异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山栀子苷、京尼平苷及黄酮类栀子素、三萜类化合物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的功效与作用素和藏红花酸、熊果酸等。
2、药理作用
栀子提取物对结扎总胆管动物的GO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栀子及其所含环烯醚萜有利胆作用;其提取物及藏红花苷、藏红花酸、格尼泊素等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加;栀子及其提取物有利胰及降胰酶作用,京尼平苷降低胰淀粉酶的作用最显著;栀子煎剂及醇提取物有降压作用,其所含成分藏红花酸有减少动脉硬化发生率的作用;栀子的醇提取物有镇静作用;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在体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栀子使用方法
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栀子的食用方法
栀子清肝汤 栀子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栀子用药禁忌:脾虚便溏者忌服。
功效:主治肝火风热上攻,遂成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等处,或寒热晡甚,胸胁满闷,口苦舌干者。 组成:牛蒡子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石膏3克、当归3克、山栀3克、牡丹皮3克、黄芩1.5、黄连1.5、甘草1.5克 用法:用水毫升,煎取毫升,食后服。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香附栀子粥 功效:舒肝理气,清热泻火。 配方:香附6克,栀子10克,粳米克。 制法:先把香附、栀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药汁与粳米一起煮粥。 用法:早晚分食。栀子厚朴汤 功效:主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组成:栀子9个(劈)厚朴12克(炙,去皮)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来源:《伤寒论》栀子豉汤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组成:栀子9克(擘)、香豉4克(绵裹) 用法:以水毫升,先煮栀子,得毫升,纳鼓煮取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来源:《伤寒论》黄连栀子汤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组成:黄连3――9g,黄芩、黄柏各6g,栀子9g。 用法:水煎服。 出自:《外台秘要》栀子仁莲子粥 功效:清热化湿,主治老年性阴道炎证属湿热下注兼有心火盛,症见带下黄,心烦易怒,失眠。 材料:栀子仁5克、莲子1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栀子仁5克碾成细末。先煮莲子10克,粳米50克。粥成时,调入栀子末稍煮即可,加白糖适量调匀服食,分两次服,每日1剂,每一疗程连且艮3―5日。大黄栀子汤 功效:治热病毒气入眼,赤痛生翳,不见光明者。 组成:生大黄1两,升麻半两,瞿麦1分,甘草1分,栀子7个。 用法:水2升,煮至1升,去滓,作4次温服。以利为度。难利者,先煮诸药至1升半,乃下大黄。大黄先以水渍,和水下之,煎药毕,下朴消,则折热易利。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