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保科康复门诊,经常有家长问:“大夫,我家孩子出生后就被诊断为高危儿,孩子生后发育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办?……”其实,有这些疑问的家长不在少数。因为,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高危妊娠逐渐增多,与此同时,许多新生宝宝被贴上了“高危儿”的标签。那么,什么是高危儿?家有高危儿,家长应当怎么办?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
什么是高危儿?高危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新生儿期及婴幼儿期存在对其发育(尤其是脑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小儿。而高危儿狭义上是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新生儿。据统计,高危儿占新生儿总数的10%到20%,高危儿有脑损伤的潜在危险,脑损伤将导致脑瘫、智力低下、癫痫及情绪行为异常,是婴幼儿时期致残的主要病因。
高危儿常见的高危因素1、产前因素:包括母亲年龄16岁以下和35岁以上、宫内缺氧、宫内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宫内病毒感染、双胎或多胎,母妊高症、糖尿病等。
2、产时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异常(羊水过多、过少、污染等)、脐带异常(脐带过短、绕颈、脱垂等)、产时缺氧、产程过长、产伤、胎头吸引或产钳助产等。
3、产后因素:包括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病理性黄疸、低血糖、20项神经行为测评异常等。
高危儿常见的临床表现1、护理婴儿时手脚经常“打挺”、好像“很有力”,活动时感到阻力或很软。
2、满月后头老往后仰,扶坐时竖不起头,不注视人脸或物体。
3、3个月俯卧位不抬头,不能逗笑出声,不会发音。
4、4个月仍手紧握拳,拇指紧贴手掌。
5、5个月俯卧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6、6个月扶站时尖足,足跟不能落地,不会伸手抓物。
7、7个月不能发ba、ma音。
8、8个月不能独坐。
9、头和手频繁抖动。
10、整日哭闹或过分安静、喂养困难。
如何进行高危儿随访及早期干预呢?高危儿在后期发育过程中面临更高的发育异常风险。因此,医院进行随访管理,接受各项系统评估及发育指导,生后6月内每月1次;6月到1岁,每2个月一次;1到2岁,每3个月一次,2到3岁每3到6月一次。随访内容包括常规体格检查、神经运动检查、智力发育检测、营养状况评估、喂养指导及疾病预防等。一旦在随访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异常或运动发育落后,就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及康复,防止神经系统后遗症出现。
高危儿为什么要进行早期干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年龄越小,脑的可塑性越强,对脑损伤的代偿能力越好。生后的第一年内,尤其是0-6个月,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如能接受专业的系统指导和康复治疗、家庭训练等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幼儿智力和运动发展至关重要。常用的干预方法包括多种感觉刺激训练、竖头及俯卧抬头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认知及语言训练等。
高危儿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与健康儿童相比,其有出现发育障碍的风险,因此需要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