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欢愉式诙谐癖”,这是一种病。您听过么?
来源:KK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朋友:他们非常喜欢讲笑话或者开玩笑,跟他们在一起很开心,他们总是有说不完的段子逗你笑。你们或许会回骂他们一句“MD智障”,或者说“你该吃药了!”不过在两位神经病学家的报道上,可能会肯定你的回应,认为他们真的是“脑子有病”!
呐,现在给大家讲个笑话:
问:刚那个直肠科大夫跟他的心理医生说了什么?
答:我一整天都在赏菊。
这个开恶趣味玩笑的家伙,出现在了两位神经病学家的病例报告上。《神经精神病学和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刊登了这两位神经病学家的报告。报告中,这个家伙被专家诊断为自己欢愉式诙谐癖——病理性玩笑。
WHAT?!现在连开玩笑说冷笑话都被定义为有病了吗?神经科专家们在文章中写道:“病人69岁。在就医前长达5年的时间里,强迫性地开玩笑。采访中,病人表示,开玩笑通常会使他们产生愉悦感。但是,他强迫性要开玩笑、抖机灵的需求已经给他妻子带去了困扰,”他们写道。
病人几乎每天深夜都叫醒他的妻子,“只为了给妻子讲他刚刚想到的笑话。”后来,在妻子的建议下,他把创作好的笑话写下来,不再叫醒沉睡的妻子。“结果,他带着将近50页的笑话来我们办公室。”
据BBC的大卫?罗宾逊报导,还有很多这样的奇葩案例,如:
问:你如何应对饥饿?答:离自助餐桌远点不就好了。真够冷的,小编表示完全不想抽动脸部肌肉发笑……这是什么鬼笑话。
这位患者被诊断为“自己欢愉式诙谐癖”。这又是什么病?
“自己欢愉式诙谐癖”一词起源于德国,指“笑话瘾”。精神学家们通过治疗,发现该病人左脑尾状核和右脑额皮质发生了损伤。他的左脑尾状核损伤明显是由中风引起的,而且或许跟他不断讲笑话的症状没有必然联系。
但是,精神学家们认为,右脑额皮质损伤很可能是蛛网膜下出血(即脑部和周围软组织出血)造成的。蛛网膜下出血通常是脑动脉瘤引发的。右部大脑额叶和欣赏幽默相关。其他自己欢愉式诙谐癖病例中,也观测到了右脑额叶损伤。
据罗宾逊报导,虽然自己欢愉式诙谐癖患者自己觉得他们讲的笑话很逗趣,但是他们往往不会考虑别人听到笑话后的感受。这也许在神经学下能解释得通,一些案例中,强迫性开玩笑似乎是痴呆早期的症状——更具体地说,是额颞叶性痴呆。这种疾病改变人领会他们感受的方式。
患有额颞叶性痴呆的人可能会“无法理解或者漠视别人的感受——比如说一些伤人的话,无视别人的痛苦,在葬礼上开玩笑。”所有这些都使欢愉式诙谐癖听起来,并不好笑。
不会吧!开玩笑都能说成痴呆了?小编整个人都不好了……虽然表示不太理解这之间有什么联系,不过关于额颞叶性痴呆的知识,可以给大家科普一下!
额颞叶痴呆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认知障碍,近年来就诊率也不断提高。由于较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相比,该病的发病年龄较早,相对而言对患者个人及家庭的负担更为沉重,广义的额颞叶痴呆(FTD)亦被称为额颞叶退行性变(FTLD),是一组以行为和人格改变、失语为特征性表现的疾病。
临床表现
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早期出现人格和情感改变,如易激惹、暴怒、固执、淡漠和抑郁等;逐渐出现行为异常,如举止不当、对事物漠然和冲动行为等,可出现Kluver-Bucy综合征,表现迟钝、淡漠、视认和思维快速变换,口部过度活动、贪食、肥胖,把任何东西都放入口中试探,伴健忘、失语等。
另外,不能思考,言语少,词汇贫乏,刻板和模仿语言以至缄默,躯体异常感和片断妄想等症状也伴随出现。在病程早期可见吸吮反射、强握反射,晚期出现肌阵挛、锥体束征及帕金森综合征。
治疗原则
非常遗憾的是,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药物被批准应用于额颞叶痴呆患者的治疗。现阶段对此类患者治疗以对症为主,并不能改变疾病进程或改善预后。而且,由于缺乏确凿的循证医学证据,这些药物均属经验治疗。所以如果发现家属有额颞叶痴呆的症状,不要擅自用药,请及时就医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