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科发展简介

随着脑血管介入学科的发展进步,我院脑病中心在以吴云虎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下,形成了一批与院外单位、科室相互学习、交流的介入团队。吴云虎从事神内科临床20多年,擅长颅内外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肾动脉等)支架置入、动脉瘤栓塞等介入治疗技术,在我院脑病中心主持操作介入治疗的临床病例已达多例,无一例操作失误,术后恢复良好。随着术后随访管理的逐步加强,结合其他方面的综合治疗,患者取得更大获益,挽救了严重致残和威胁生命的脑血管疾病。

1.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多种治疗方法中,介入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脑血管动脉造影术、脑血管支架置入术作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改善脑供血,抑制缺血进展改善症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血管内导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我科在运用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不断扩展。

将血管鞘及微导管超选入颈内外动脉、椎基底动脉,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显示脑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采用介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及椎基底动脉狭窄重要的手段,且以其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病例1患者陈某,男性,77岁,于年9月26日,“突发头晕、动作乏力笨拙、行走不稳”。查颅脑CT提示:多发脑梗死。患者意识清楚,双上肢动作笨拙,右手细小物体抓握不稳,行走不稳,无视物旋转,饮水呛咳,语言功能稍差。脑血管CT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狭窄。为明确血管情况,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如下图):

选择右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见如下图: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造影剂流过狭窄处似一根“短细线”箭头所指)。

保护伞置于远端固定,支架导管通过狭窄处(箭头显示支架和保护装置位置)如下图:

支架释放后仍有局部狭窄,如下图:

给予球囊扩张,扩张至满意效果(颈内动脉狭窄段明显改善):

再减影侧位可见支架位置在位(如下图左一),正位效果满意(如下图右一):

2.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壁上的脆弱部分向外膨出/扩张而形成的薄壁球状物,因此颅内动脉瘤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占重要比例;脑内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故而常常被称之为颅内的“定时炸弹”,一般而言,动脉瘤确诊后,应积极处理。介入栓塞作为相对“微创技术”,患者获益明显。

病例2.患者方某,于年11月14日突发左侧头面部疼痛,持续性头痛,四天后头痛症状加重并伴有左侧眼睑疼痛、下垂,进行性加重,以“痛性眼肌麻痹”收住入院,入院后行颅脑CTA如下四幅图:可见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断动脉瘤,左侧呈靴状,右侧呈囊袋状。

行三维重建技术再现动脉瘤形态,帮助评估瘤体状况,分析手术风险,确定手术路径和手术方案。考虑辅助支架可能影响纹状动脉,风险较大,决定现行左侧动脉瘤弹簧圈填塞。

选择左侧颈内动脉造影如下图:

左侧颈内动脉瘤体三维重建:

选择合适工作角度进行弹簧圈填塞,效果满意:

最后选择1.5X4mm弹簧圈填塞,造影满意,结束手术。

病例3患者男性,31岁,突发右侧上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1天入院,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上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2周后,患者言语清晰,右上下肢力弱,采用DSA下血管再通术预防脑梗再发;如下图:

治疗前

治疗后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方法最好
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zwmjsy/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