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是致命的。而且,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计委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阮长耿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王辰
三位院士共同呼吁:“血栓是隐蔽杀手,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
血管为什么就堵了?
血栓是最“沉默”的杀手
无论是哪里的血管堵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凶手”———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造成突然死亡。
血栓在脑部血管产生就导致脑梗
血栓在冠状动脉产生就形成心梗
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与血栓有关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脑梗塞、下肢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对人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最令人震惊的是,99%的血栓是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的,医院心脑血管专科做常规检查,血脂、血压、心电图等一切指标正常,却在人们不知不觉或自以为心脑血管没问题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
静脉血栓更是“隐形杀手”
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相对更常见一些,但静脉血栓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1、动脉血栓:心梗、脑梗的根源
我们最熟悉的心梗、脑梗的根源就是动脉血栓。
目前国民心血管病中,出血性卒中有所下降,然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持续快速上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肌梗死!
而脑梗和心梗一样,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而臭名昭著!
2、静脉血栓:“隐形杀手”,无症状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教授指出:
“血栓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
前两者的严重程度已被公众广泛了解,虽然静脉血栓栓塞症位列第三大心血管杀手,但遗憾的是公众知晓率却很低。”
静脉血栓被称为“隐形杀手”,最可怕之处就在于绝大部分的静脉血栓没有任何症状。
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主要因素,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曲张的患者、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的患者、感染的患者、长期久坐久站的人、孕妇等都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发生静脉血栓后,轻者静脉出现发红、肿胀、发硬、结节、痉挛性疼痛等症状。
严重者发展为深静脉炎,患肢皮肤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肌肉萎缩坏死,周身发热,患肢剧烈疼痛,最后可能面临截肢。
另外如果血栓游走到肺,堵塞肺动脉而成肺栓塞,会危及生命。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一生无栓!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辰指出:“事实上,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防可控的。”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风险。所以,要远离静脉血栓,“动”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1、长期久坐不动:最容易诱发血栓
过去医疗界认为,乘坐长途飞机与深静脉血栓发病关系密切,而最新研究发现,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也已成为发病的一大诱因,医学专家把这种病称作“电子血栓”。
坐在电脑前90分钟以上,会导致膝部血液流动减少50%,从而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
伦敦血液病学专家贝弗利·亨特教授建议,使用电脑1小时就应该休息片刻,起身走动,伸伸胳膊踢踢腿,活动踝关节,拉伸小腿肌肉。
树立“久坐不动易患血栓”的观念,在生活中改掉“久坐不动”的习惯,是预防血栓必备方法!
2、走路:动起来,从头到脚防血栓
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既简单易行,强身效果又好,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
美国心脏学会奠基人怀特博士也提出:从进化论角度看,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
在预防血栓方面,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走路防血栓,要注意“三五七”原则: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米以上,且保证30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
“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五次以上。
“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例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次。(身体极好者可达到次;身体不好者不要超过次,具体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调节)
如果觉得“三五七”原则太难记,那就记住一句话:每天至少快走3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甚至微微发汗,就达到锻炼效果了。
血栓是隐蔽杀手,99%的血栓没有任何征兆!而且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三大院士呼吁:所有人都应具备防栓意识!记住“动”这一个字,每天都“动起来”,才能血栓不上身,一生无栓!简单又好用的方法,一定要发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除了记住动这个字用来预防外
还有一个快字,救治要快
▼
最快百米速度有多快
博尔特的9.58秒,为人类刷新奔跑的极速
还有一群人与时间赛跑,为减少卒中致残率、死亡率……
▼
与时间赛跑“时间就是大脑”,自天坛-燕达脑科中心—神经内科被授予“卒中中心“以来,凡符合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有溶栓适应症,我科积极开展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就是与时间赛跑,减少致残率、死亡率。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日前,53岁的患者贾某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伴口角歪斜2.5小时”来我院就医,查体:神志清楚,轻度饮水呛咳,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肌力2级,左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10分,急行头颅CT:脑梗死前期征象(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征),排除脑出血,考虑急性脑梗死,经与患者家属沟通,签署知情同意,在心电监测下给予rt-PA40mg溶栓治疗,其中4mg在1分钟内静推,余下的在1小时以上静脉泵入。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入院时面瘫、左侧肢体无力症状明显缓解。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卒中的最常见类型,占所有卒中的80%,死亡率、致残率高,早期溶栓治疗是减少致残率最有效的办法,这类疾病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和做出诊断至关重要,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天坛-燕达脑科中心—神经内科风采
医院“天坛-燕达脑科中心—神经内科”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依托与天坛脑血管病中心全面对接,医院多个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构建脑血管病医疗团队,持续提高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质量。
该中心在脑血管病的诊治方面特色突出,对符合条件的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急诊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条件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急诊造影及动脉瘤栓塞或手术治疗;对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收入专业化重症监护室,进行全面治疗抢救,在脑血管诊治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在头痛、眩晕、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癫痫病、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性疾病、认知障碍性疾病、睡眠障碍、神经康复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心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病情,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立足循证,规范化个体化治疗;在于神经康复方面配备相应心理、语言、吞咽功能和肢体康复治疗,让每一位出院患者都能够享受神经专业医师及护士电话随访,并进行三级预防及治疗指导,中心实现对患者治疗、康复、预防、随访全程管理。
诊疗范围1、血管病:
常见症状:偏瘫、单侧无力、单侧麻木、言语不清、头晕、头痛。
常见病症: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畸形、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颅底异常血管网症等
2、感染与免疫:
常见症状: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视力下降、视物成双、颈部疼痛、胸腹部束带感等
常见疾病:脑炎、脑膜炎、颅内感染、脱髓鞘病、多发性硬化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重症肌无力等
3、帕金森:
常见症状:震颤、头部摇晃、肢体颤动、手抖、步态姿势异常、肌强直、运动障碍、运动迟缓、精细动作缓慢、写字变小、不自主运动
常见疾病: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等
4、记忆、痴呆:
常见症状: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迷路、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情绪异常
常见疾病:痴呆、认知功能下降等
5、癫痫:
常见症状:愣神、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无意识异常行为、发作性疾病
常见疾病:癫痫等
6、睡眠障碍:
常见症状:失眠、睡眠呼吸暂停
7、肌肉:
常见症状:肌肉萎缩、双侧无力、双侧麻木、面部疼痛、面部抽动、面瘫
8、常见疾病:周围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面瘫等
诊疗特色1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天坛专家24小时*天入驻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联合成立的“天坛·燕达脑科中心——神经内科”,医院王拥军、赵性泉、张在强、张星虎、冯涛、王群等全国著名的神经内科教授为神经内科学科顾问,神经病学中心各专业组专家定期来该科主持专家门诊和病房疑难病例查房。
2完善的病因诊断体系1、神经影像学诊断
2、神经电生理学诊断
3、化学和免疫学诊断
3多学科合作,个体差异化治疗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影像学、重症监护、神经康复等多个优势学科的临床诊疗资源,积极引进各项创新技术,开展脑血管病及其他疑难疾病的诊治,开展系统规范的治疗前评估,针对个体差异化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显著提高治愈率。
4个体化精准治疗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病情,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状况与疾病进展等方面因素,综合评估,立足循证,为患者制定最为合理有效的个体化用治疗方案。
5患者全程健康管理让每一位出院患者都能够享受神经专业医师及护士电话随访,进行三级预防与治疗指导,实现对患者治疗、康复、预防、随访全程管理,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不良反应,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为患者提供的健康保障。
咨询医生预约挂号随时交流
预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