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李先生(化名)患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瘤体位于右侧丘脑,沿胼胝体长到对侧并凸入三脑室,右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水肿,颅压增高,半身偏瘫,意识模糊,生活不能自理。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脑动脉介入抗血管生成疗法为其治疗,一个疗程后复查,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脑水肿消退。5月19日记者在病房见到李先生,意识清醒,语言表达、精神状态良好,而且可以自己吃饭,下地行走。
患者是海南人,去年9月无诱因出现乏力、嗜睡、头痛,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到医院检查确诊右侧丘脑神经胶质瘤,医院做了肿瘤部分切除术及化疗和全脑放疗,虽保住性命,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今年3月,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核磁检查,肿瘤比原来增大3倍以上,沿胼胝体长到大脑对侧凸入三脑室,肿瘤压迫造成双侧侧脑室闭塞,随时可能出现致死梗阻性脑积水。右侧大脑半球弥漫性水肿,导致极限状态下的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生命垂危。家人带着患者的影像资料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专家均认为患者病情危重,身体条件太差,没有好的治疗方法。
处于绝望中的患者家属偶然听说医院李安民教授治疗脑质瘤效果好,慕名前去求治。李安民教授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决定采用经脑动脉介入抗血管生成靶向疗法为其治疗,即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经介入导管直接送至大脑肿瘤供血动脉内的瘤血管床,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切断肿瘤的营养供应通道,使癌细胞得不到足够营养而“饿死”。5天后,患者意识清醒,头痛症状缓解,可以自己吃饭和在家人搀扶下下地行走,影像复查发现瘤体明显缩小,水肿基本消退。在此基础上,李安民在导航仪引导下,采用其独创的“瘤组织间液化疗”新技术,为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李安民介绍说,肿瘤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而新的血管生成是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主要渠道。如果能把为肿瘤生长提供营养的新生血管阻断,“断其粮草”,也就断绝了肿瘤生长的生路。美国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疗法,并通过了美国FDA的批准。“减少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细胞营养供给线,从单一杀灭肿瘤细胞转变为全方位控制肿瘤生长,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李安民说,由于血管生成抑制剂主要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而对人体正常血管影响较小,所以这一治疗手段简便、经济,患者痛苦小。目前,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疗法已在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付诸临床,尤其对术后复发、部位特殊、或因年大体弱身体条件差等自身原因而不能手术的恶性脑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医院也开展了这一新的疗法,但基本都是经静脉全身给药,一方面增加对全身器官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药效经全身到达大脑肿瘤时已大大衰减。李安民采用经动脉直接把药送到大脑瘤血管床,既减少了用药剂量,减轻了药物对全身的毒副作用,又大大提高了瘤区血管床内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他们采用这一技术治疗中晚期恶性脑瘤患者18例,均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张献怀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