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脑病科刘志华主任医师
做完急诊手术已是傍晚,虽是乍暖还寒的初春,但户外的人们比冬日里多了许多。我站在十字路口,望着路边伫足等候红绿灯的人群,此时街头艺人在深情地弹唱着那首经典老歌《让生命去等候》:“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歌声低沉中夹杂着忧伤,让我联想到今天两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同命运。
两位患者都是脑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下腔出血。医院行药物保守治疗,直到脑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病情加重,脑疝形成,中枢性呼吸衰竭,才匆匆转来,失去了手术时机。而顺利完成手术的这一例,医院转来,第一时间完成脑动脉瘤栓塞手术,预后良好。第一位患者儿子那双绝望的眼神,如街边雾里忽明忽暗的路灯,不停在眼前摇晃,挥之不去。
脑动脉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病科的重症,其凶险程度超出想像。首次出血致死率达30%,也就是说,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根医院救治,医院已是上天给了一次绝佳的机会。但在随后的2周内,二次破裂出血率达25%,致死率达70%,三次出血致死率几近%。入院后的命运,就掌握在医生和家属手里,不要让机会丧失在各种原因的等候之中。
把握机会的要点,就是尽早手术干预,包括“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对于出血量少的患者,千万不要被表面的肢体活动自如、言语流利等假象所迷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就如同黄河大堤决口,面临的首要任务,不是先清理被洪水冲坏的庄稼和房屋,而是要先将决口处堵牢,否则随时会被再次到来的洪水侵袭。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随着凝血与出血平衡的打破,再次出血会随时到来,谁都无法知道,死神之手会在什么时候再次叩响你的生命之门。
既然治疗原则如此明确,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患者再次出血而危及生命呢?这其中有医者和患者的双重原因。对于医生来说,有些对治疗原则把握不准,有的报有侥幸心理,一味坚持保守治疗,有些大夫甚至错误地告知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患者及家属的原因:不相信医生的劝告,对手术的急迫性不理解,消极等待,有些害怕手术风险不愿接受手术。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着部分客观因素,如转院风险,经济承受力等。
我的一医院工作,他曾对我讲,“医院,医生和家属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都重视不够,往往在治疗过程中或出院后,突然再次出血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很多。”因此,医院,要尽早为患者安排手术,医院,尽医院救治。
书本上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这就涉及到转诊的安全性问题。有一次,医院凌锋教授讲了这样一个事例:医院的一位专家到新疆援边,在当地突发脑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医院不具备手术条件,经集体讨论,等待的风险与转院风险同在,决定乘飞机转回北京手术,取得了好的治疗结果。
所以说,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更新和理性的选择。生命之树不会常青,有时候,生命脆弱的如一丝琴弦,承载不了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莫让生命去等候,莫让生命为错误的决策埋单,空留下那无奈的歌声——“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漂流,让生命去等候,等候下一个伤口……”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