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二、颈椎病的分型
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三)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四)交感型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退变和阶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颈动脉型颈椎病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颈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一)颈型颈椎病
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部疼痛发僵,不能坐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也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可有手肿胀,晚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项强直、活动受限。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三)脊髓型颈椎病
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继而出现上下楼时需借助上肢,严重时步态不稳、行走困难,患者双脚有踩棉感。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有些患者起病隐匿。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难以完成精细动作,持物易落,严重者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四)交感型颈椎病
1.头部症状:头晕、头痛、睡眠欠佳、记忆力减退等。
2.眼耳鼻喉部症状:眼胀、干涩或多泪、视物模糊等;耳鸣、听力下降;鼻塞、咽部异物感、口干,味觉改变。
3.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
4.心血管症状:心悸、胸闷、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
5.面部或某一肢体多汗、无汗、畏寒或发热,有时感觉疼痛、麻木等。
以上症状往往与颈部活动有明显关系,坐、站时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颈部活动多、长时间低头、电脑前时间过长或劳累时明显,休息后好转。
6.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多正常、颈椎棘突间或椎旁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压痛。有时还可伴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五)颈动脉型颈椎病
1.发作性眩晕,复视伴有眼震。有时伴恶心、呕吐、耳鸣或听力下降。这些症状与颈部位置改变有关。
2.下肢突然无力猝倒,意识清,多在头颈处于某一位置时发生。
3.偶有肢体麻木、感觉异常。可出现一过性瘫痪,发作性昏迷。
四、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形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改善,则有助于诊断。除外其他原因(耳源性、眼源性、脑源性、血管源性)眩晕及其他疾病。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二)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不可忽视。
X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常拍全颈部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片和断层片。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颈椎后韧带骨化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检查可以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颈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颈椎病的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之分。大部分颈椎病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效果优良,仅一小部分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而需要手术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目前报道90%~95%的颈椎病患者经过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非手术治疗包括采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以及康复治疗等综合疗法。
1.中医中药治疗
⑴中医药辩证治疗
应以分型辩证用药为基本方法。
⑴中药外治法
常用治法有腾药、敷贴药、喷药等。
⑵推拿和正骨手法
⑶针灸疗法
2.康复治疗
⑴物理因子治疗
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
低频调制的中频电疗法
超短波疗法
超声波疗法
超声电导靶向透皮给药治疗
高电位疗法
光疗
其他疗法(如磁疗、电兴奋疗法、音频电疗、干扰电疗、腊疗、激光照射等)
⑵牵引治疗
⑶手法治疗
⑷运动治疗
⑸矫形支具应用
无论哪一型颈椎病,其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先非手术治疗,无效后再手术这一原则。
非手术治疗要掌握各种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正确的方法。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是解除由于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或韧带钙化所致的对脊髓或血管的严重压迫,以及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一旦确诊,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病情日益加重者应当积极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或出现了肌肉运动障碍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巩固、反复发作的其他各型颈椎病,应考虑手术治疗。
必须严格掌握微创治疗的适应证。
六、颈椎病的预防
(一)正确认识颈椎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关于休息
颈椎病急性发作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从颈椎病的预防角度说。应该选择有利于病情稳定,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为佳。选择合适的枕头,采取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
(三)关于保健
1.医疗体育保健操的锻炼
2.避免长期低头姿势
3.颈部放置在生理状态下休息
4.避免颈部外伤
5.避免风寒、潮湿
6.重视青少年颈椎健康
(本治疗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版)》编写)
(本指南源自《医脉通网站》。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2.30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北京中科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