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椎管内神经阻滞
一、颈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1)颈部及上肢手术的麻醉、术后镇痛。
(2)上肢根性神经痛、烧灼痛。
(3)颈部血管性疾病,颈椎关节病,颈肩综合征。
(4)相应区域癌性疼痛。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5)颈部外伤如:颈椎骨折。
(1)硬膜外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18G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1根,5ml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侧卧位,头下垫枕,头颈前屈。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选择颈↓(6~7)或颈↓7~胸↓1椎间隙进针。颈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颈椎棘突。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在穿刺间隙中点,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行穿刺点皮内、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使进针方向与棘突平行,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抵达黄韧带时有韧性感。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及黄韧带。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经轻轻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1.6%~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脊麻和入血现象后,注入所需局麻药。也可用悬滴法及玻璃管法判断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
(6)连续硬膜外阻滞的置管方法:放置导管可反复注入药物。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标有刻度的20G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置管时病人可能突然有异感,通常为一过性的。若异感持续存在,应重新置管。如必须拔除导管,应将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以免切断导管头端。测量患者背部表面至导管上标记的距离(可用穿刺针芯测量)后,小心地将导管保留而退出穿刺针,再次测量患者背部皮肤至导管同一标记的距离。如导管过深,应拔出少许以保持硬膜外间隙内长度为3~4cm。用无菌敷料固定好导管。
(7)药物及用量:首先注入试验量的局麻药。一般使用1.6%~2%利多卡因3ml。注药前必须回吸,确认无血及脑脊液。试验量注入硬膜外间隙几无作用,若注入脑脊液中,可迅速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征象;若注入硬膜外静脉,可出现心率增快、眩晕、耳鸣、口周麻木等局麻药入血的全身毒性反应。确认无脊麻及入血现象后,分次注入局麻药至全量。每个皮区节段的最大局麻药容量为1.6ml。常用局麻药有:1.6%~2.0%利多卡因、0.5%~0.75%罗哌卡因及0.5%~0.75%布比卡因。
(1)穿破硬脊膜:意外穿破硬脊膜约占硬膜外穿刺的1%。一旦穿破硬脊膜,可将适当剂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则变为脊神经阻滞。如仍需硬膜外阻滞,可上移一个椎间隙重新穿刺置管,使硬膜外导管头端远离已穿破的硬脊膜处。但应考虑经此硬膜外导管注药后有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可能性。(2)全脊髓麻痹:将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髓麻痹。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压骤降,甚至心跳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的毒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4)脊髓直接损伤:在腰↓2以上行硬膜外穿刺,因动作粗暴或操作不熟练,在穿破硬脊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针可导致脊髓直接损伤。
(5)颈部硬膜外穿刺时的危险性大于胸部和腰段。
(6)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本书第10章第七节有关内容。
(7)其他:用17G硬膜外穿刺针刺破硬脊膜后,年轻人发生头痛的几率超过75%。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可发生硬膜外血肿。无菌操作不严格时可发生硬膜外间隙脓肿等严重感染。
二、胸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1)胸部手术的麻醉、手术后连续镇痛。
(2)外伤后疼痛治疗。
(3)胸壁癌性疼痛、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
(4)慢性、顽固性心绞痛治疗。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加。
(1)硬膜外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18G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1根,5ml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侧卧位,头部垫枕,胸部尽量向后弓出。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根据欲阻滞的区域选择穿刺间隙,如:乳癌根治选择胸↓(3~4)间隙进针。定位标志是:①颈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颈椎棘突;②肩胛角连线为第7胸椎棘突。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可用正中入路法或侧入法。
①正中入路法:由于中胸段椎体棘突斜长,角度较锐,因此椎间隙相对较窄。进针点宜选在正中线上,下位棘突的上缘。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3ml,行穿刺点皮内、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以30°~60°角向头侧进针,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达棘间韧带深层或抵及黄韧带。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经轻轻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1.6%~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腰麻和入血现象后,注入所需局麻药。也可悬滴法及玻璃管法判断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
②侧入法:在选定的棘突间隙靠近上棘突旁开1~1.5cm处,注射0.25%利多卡因做一皮丘,再行皮下及肌肉局部浸润。在皮丘上用15G锐针刺一小孔,穿刺针经此小孔垂直刺入,直抵椎板,再退针1cm,然后把穿刺针略调向头侧,并指向正中线,沿椎板上缘,经椎板间孔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判定进入硬膜外间隙的方法同①。
(6)连续硬膜外阻滞的置管方法(同本节第一部分):放置导管可反复注入药物。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标有刻度的20G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置管时病人可能突然有异感,通常为一过性的。若异感持续存在,应重新置管。如必须拔除导管,应将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以免切断导管头端。测量患者背部表面至导管上标记的距离(可用穿刺针芯测量)后,小心地将导管保留而退出穿刺针,再次测量患者背部皮肤至导管同一标记的距离。如导管过深,应拔出少许以保持硬膜外间隙内长度为3~4cm。用无菌敷料固定好导管。
(7)药物及用量(同本节第一部分):首先注入试验量的局麻药。一般使用1.6%~2%利多卡因3ml。注药前必须回吸确认无血及脑脊液。试验量注入硬膜外间隙几无作用,若注入脑脊液中,可迅速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征象。若注入硬膜外静脉,可出现心率增快、眩晕、耳鸣、口周麻木等局麻药入血的全身毒性反应。确认无脊麻及入血现象后,分次注入局麻药至全量。每个皮区节段的最大局麻药容量为1.6ml。常用局麻药有:1.6%~2.0%利多卡因、0.5%~0.75%罗哌卡因及0.5%~0.75%布比卡因。
(1)穿破硬脊膜:意外穿破硬脊膜约占硬膜外穿刺的1%。一旦穿破硬脊膜,可将适当剂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则变为脊神经阻滞。如仍需硬膜外阻滞,可上移一个椎间隙重新穿刺置管,使硬膜外导管头端远离已穿破的硬脊膜处。但应考虑经此硬膜外导管注药后有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可能性。
(2)全脊麻:将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麻。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压骤降,甚至心跳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的毒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4)脊髓直接损伤:在腰↓2以上行硬膜外穿刺,因动作粗暴或操作不熟练,在穿破硬脊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针可导致脊髓直接损伤。
(5)胸部硬膜外穿刺时的危险性大于腰段。
(6)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本书第10章第七节有关内容。
(7)其他:用17G硬膜外穿刺针刺破硬脊膜后,年轻人发生头痛的几率超过75%。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可发生硬膜外血肿。无菌操作不严格时可发生硬膜外间隙脓肿等严重感染。
三、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1)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麻醉,手术后连续镇痛。
(2)外伤后疼痛治疗。
(3)中晚期癌性疼痛的治疗,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4)急、慢性根性神经痛的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泌尿系绞痛等痛症的治疗。
(5)脊椎性腰背痛、下肢痛的治疗。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加。
(1)硬膜外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18G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1根,5ml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屈背弓腰.双膝关节屈曲并尽量向胸部靠拢。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下腹部手术选择胸12腰↓(12)椎间隙,盆腔手术选择腰↓(2~3)椎间隙,下肢和会阴部手术选择腰↓(3~4)椎间隙进针。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交叉处,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或腰↓(3~4)椎间隙。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腰部硬膜外穿刺可采用正中入路法和旁正中入路法。
①正中入路法:进针点选在脊柱正中线上,两棘突间隙的中点。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3ml,做一皮丘,再行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使进针方向与棘突平行,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抵达黄韧带时有韧性感。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及黄韧带。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经轻轻回吸无血、无脑脊液后,缓慢注入1.6%~2%利多卡因3ml,观察5min无腰麻和入血现象后,注入所需局麻药。也可悬滴法及玻璃管法判断是否进入硬膜外间隙。
②旁正中入路法:于脊柱的正中线上、两棘突的中点旁开0.5cm,即在棘上韧带的边缘进针,避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垂直于皮肤刺入,遇有韧性感时,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阻力,且气泡压缩阳性,说明已接近或抵及黄韧带。再缓慢进针即可进入硬膜外间隙。如果进针时遇到骨质,说明硬膜外穿刺针抵及椎板或上下关节突,需退针1cm,调整穿刺针向中心线和头侧后进针。判定进入硬膜外间隙的方法同①。
(6)连续硬膜外阻滞的置管方法(同本节第一部分):放置导管可反复注入药物。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会阴部手术时朝向尾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标有刻度的20G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置管时病人可能突然有异感,通常为一过性的。若异感持续存在,应重新置管。如必须拔除导管,应将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以免切断导管头端。测量患者背部表面至导管上标记的距离(可用穿刺针芯测量)后,小心地将导管保留而退出穿刺针,再次测量患者背部皮肤至导管同一标记的距离。如导管过深,应拔出少许以保持硬膜外间隙内长度为3~4cm。用无菌敷料固定好导管。(7)药物及用量(同本节第一部分):首先注入试验量的局麻药。一般使用1.6%~2%利多卡因3ml。注药前必须回吸确认无血及脑脊液。试验量注入硬膜外间隙几无作用,若注入脑脊液中,可迅速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征象。若注入硬膜外静脉,可出现心率增快、眩晕、耳鸣、口周麻木等局麻药入血的全身毒性反应。确认无脊麻及入血现象后,分次注入局麻药至全量。每个皮区节段的最大局麻药容量为1.6ml。常用局麻药有:1.6%~2.0%利多卡因、0.5%~0.75%罗哌卡因及0.5%~0.75%布比卡因。
(1)穿破硬脊膜:意外穿破硬脊膜约占硬膜外穿刺的1%。一旦穿破硬脊膜,可将适当剂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则变为脊神经阻滞。如仍需硬膜外阻滞,可上移一个椎间隙重新穿刺置管,使硬膜外导管头端远离已穿破的硬脊膜处。但应考虑经此硬膜外导管注药后有发生脊神经阻滞的可能性。
(2)全脊麻:将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麻。这是本技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局麻药可阻滞全部脊神经,使呼吸肌麻痹致呼吸停止,药物从枕大孔进入颅内使患者意识消失。血管扩张引起血压骤降,甚至心脏停搏。因此本操作必须在手术室或具有同等条件的处置室内进行,应准备好抢救物品如:升压药物,麻醉机及气管插管用品。
(3)药物误入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导致惊厥和心脏停搏。
(4)脊髓直接损伤:在腰↓2以上行硬膜外穿刺,因动作粗暴或操作不熟练,在穿破硬脊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针可导致脊髓直接损伤。
(5)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本书第10章第七节有关内容。
(6)其他:用17G硬膜外穿刺针刺破硬脊膜后,年轻人发生头痛的几率超过75%。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可发生硬膜外血肿。无菌操作不严格时可发生硬膜外间隙脓肿等严重感染。
四、骶管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
(1)会阴部手术的麻醉及手术后镇痛。
(2)会阴部疼痛治疗。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1)体位:患者可取侧卧位和俯卧位。侧卧位时髋膝关节尽量屈曲,膝盖靠向胸腹部。俯卧位时在髋关节下垫一厚枕,使骶部突出。
(2)体表定位:先以示指摸到尾骨尖,用拇指尖从尾骨沿中线向上摸,可触到骶骨末端呈V形或U形的凹陷,此凹陷即骶裂孔。于骶裂孔两侧可触到豆大结节是骶角。骶裂孔中心与髂后上棘连线呈一等边三角形,可作为寻找骶裂孔的参考。另外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第2骶椎,即硬脊膜囊终止部位。
(3)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4)穿刺方法:在骶裂孔中心,用局麻药做一皮丘。用22G脊麻针与皮肤成70°~80°。角穿刺,当穿透骶尾韧带时可有典型的落空感(再稍进针常抵骶管前壁),此时应将针体放平,几乎与骶骨轴线一致,继续进针1~2cm即可。连接注射器进行抽吸并作阻力试验,如抽出脑脊液则穿刺失败;抽吸有回血也不应注药,以免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当确定刺入骶管后,注入试验剂量的局麻药1.6%~2%利多卡因3~5ml,5min后如无蛛网膜下隙阻滞现象和入血现象,即可将准备的局麻药液全部注入。如需留置硬膜外导管进行手术后镇痛,可使用17~18G硬膜外穿刺针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
(5)药物及用法:常用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及罗哌卡因等。低浓度的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常用于术后镇痛。根据所需要的麻醉平面高低不同,用药容量不同,如麻醉平面需在胸12以下,成人需20ml,达胸11需要30ml。但由于骶管内容物、容积以及经骶孔漏出的局麻药量差异很大,骶管麻醉所阻滞的范围难以预料。
(1)骶管阻滞的并发症与腰部硬膜外神经阻滞基本相似。
(2)骶管穿刺时,针尖不得超过第2骶椎即髂后上棘联线,以防误入蛛网膜下隙。
(3)因骶裂孔解剖变异较多,畸形或闭锁约占10%,所以穿刺困难或失败的机会较多。骶裂孔辨认不请时,可选用腰麻或腰部硬膜外神经阻滞。
五、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神经阻滞术
(1)用于硬膜外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腰间盘突出症。
(2)腰部硬膜外穿刺部位有外伤或感染又需要腰部硬膜外麻醉的病例。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1)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cm长、18G特制盘内穿刺针及带钢丝内芯硬膜外导管1根,5ml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垫一薄枕,双下肢略外展,便于患者放松臀部肌肉和术者触及骶裂孔。在尾骨尖下部塞一团纱布,防止消毒液流入肛门或会阴部。
(3)体表定位同本节第四部分:先以中指摸到尾骨尖,用拇指尖从尾骨沿中线向上摸,可触到骶骨末端呈“V”形或“U”形的凹陷,此凹陷即骶裂孔。于骶裂孔两侧可触到豆大结节是骶角。骶裂孔中心与髂后上棘连线呈一等边三角形,可作为寻找骶裂孔的参考。另外髂后上棘连线相当于第2骶椎,即硬脊膜囊终止部位。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在骶裂孔中心,用局麻药做一皮丘。将穿刺针与皮肤成15°~20°角穿刺,当穿透骶尾韧带时可有典型的落空感,将针体斜面紧贴骶管前壁继续进针3~4cm,连接注射器进行抽吸,无血无脑脊液,注气无阻力,皮下组织无气肿,即证明穿刺成功,置入带钢丝内芯的硬膜外导管,深度为腰↓5~骶↓1间隙距皮肤12~14cm,腰↓(4~5)间隙距皮肤16~18cm。退出导管内钢丝,经导管回吸无血或脑脊液,注射造影剂1~2ml于影像显示器下观察正、侧位造影剂显示结果,特别是侧位造影剂在硬膜外前间隙呈线样分布,则表明插管成功,或在CT影像下证实导管内钢丝尖端位于所需阻滞或溶解的髓核后方。保持导管位置不变退出穿刺针,先注入试验剂量的局麻药(1.6%~2%利多卡因)3~5ml,5min后无蛛网膜下腔阻滞现象和入血现象,即可将准备的局麻药液全部注入,以实现下腰段、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的连续麻醉需要(用于手术麻醉无需上述准确定位)。如果用于治疗腰间盘脱出,先缓慢注射曲安奈德40mg/2ml,再注射胶原酶万~万U(每间隙注射万U,每次不超过万U),患侧向下侧卧(中央型髓核脱出者俯卧)8~10h后下床。
(1)此操作必须在影像显示器监视下进行,以保证注药准确和患者安全。
(2)误将胶原酶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出现腰骶部及双下肢化学性瘫痪。预防方法是:注射胶原酶之前患者取侧卧位,注射1%利多卡因4~5ml试验剂量后,观察患者20min,判断是否出现脊麻征,当出现下侧下肢及踝部感觉减退,而上侧下肢及踝部感觉正常,才能注射胶原酶。
(3)穿刺针进入骶裂孔后尖端超过骶↓2水平容易损伤硬膜囊。
(4)穿刺针角度过大,进针过深或骶骨前壁缺如时,有可能进入直肠。
六、颈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
(1)诊断性阻滞。
(2)颈部、上肢及上胸部手术的麻醉。
(3)相应部位晚期癌性疼痛的损毁性治疗。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1)穿刺用具:传统的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针(脊麻针)使用9号(20G)或7号(22G)穿刺针。目前多采用更细的新型脊麻针,其头端带有侧孔,呈铅笔尖样。用此类穿刺针穿刺硬膜时是钝性分开而不是切断硬膜纤维,故可减少蛛网膜下隙阻滞后头痛的发生率。24G和25G穿刺针易弯折,常需先置入19G导引针,经导引针内穿刺。也可直接使用硬膜外一腰麻联合阻滞针。其他应准备:5m1注射器、局麻药、消毒用品及无菌敷料等。
(2)穿刺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头下垫枕,屈颈,尽量使颈椎呈水平位。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选择↓(6~7)或颈↓7~胸↓1椎间隙进针。颈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颈椎棘突。
(4)选择确切的消毒液,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于两棘突的中点,用25G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行穿刺点皮内、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将19G导引针或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使进针方向与棘突平行,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抵达黄韧带时有韧性感。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及黄韧带。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针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将25G脊麻针经导引针针内置入,遇有阻力后再慢慢进针少许,会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即有“第2个落空感”。拔出脊麻针的针芯,可见脑脊液缓慢流出,说明脊麻针已进入蛛网膜下隙。根据患者病情注入不同剂量的不同药液。
(6)用药及剂量:如果进行诊断性阻滞,将1mg地卡因(或其他脊麻药)用1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后注入。如果进行手术麻醉,根据需要阻滞的范围注入重比重局麻药。
(1)脊髓损伤:为严重的并发症。此技术操作必须由熟练的麻醉、疼痛医师进行。
(2)血压下降:下降程度与阻滞节段有正相关关系。少数病人可发生骤然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因脑缺氧引起恶心、呕吐和不安,甚至意识消失。注药前必须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血压下降明显时可静注少量麻黄碱(10~20mg),加快输液或紧急抬高下肢。
(3)呼吸抑制:阻滞肋间肌肉引起呼吸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消失。缺氧时可发生恶心、呕吐和不安。必须给予吸氧,对通气不足者,应以密闭面罩进行辅助呼吸。
(4)术后头痛:头痛是以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数小时至24h,2~3d最剧烈,7~14d消失,少数人可持续更长的时间。头痛的原因可能与脑脊液外漏导致颅内压降低有关。选用细穿刺针可明显减少其发生率。
(5)下肢瘫痪: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除穿刺针对脊髓的直接损伤外,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粘连性蛛网膜炎。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渗透压以及药物的纯度等因素。(6)脑神经麻痹:麻醉后偶尔引起脑神经麻痹,其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在单纯腰穿后也可能发生。因此认为可能与脑脊液丢失,脑组织下沉压迫脑神经有关。
(7)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本书第10章第七节有关内容。
七、胸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
(1)胸部手术的麻醉。
(2)注射酚甘油用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3)注射酚甘油用于晚期癌性疼痛的治疗。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1)穿刺用具:传统的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针(脊麻针)使用9号(20G)或7号(22G)穿刺针。目前多采用更细的新型脊麻针,其头端带有侧孔,呈铅笔尖样。用此类穿刺针穿刺硬膜时是钝性分开而不是切断硬膜纤维,故可减少蛛网膜下隙阻滞后头痛的发生率。24G和25G穿刺针易弯折,常需先置入19G导引针,经导引针内穿刺。也可直接使用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针。其他应准备:5ml注射器、局麻药、消毒用品及无菌敷料等。
(2)穿刺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头部垫枕,胸部尽量向后弓出。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根据欲阻滞的区域选择穿刺间隙,如:乳癌根治选择胸↓(3~4)间隙进针。定位标志是:①颈部最大凸起的棘突是第7颈椎棘突;②肩胛角连线为第7胸椎棘突。
(4)选择确切的消毒液,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可用正中入路法或侧入法。
①正中入路法:由于中胸段椎体棘突斜长,角度较锐,因此椎间隙相对较窄。进针点宜选在正中线上,下位棘突的上缘。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行穿刺点皮内、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19G导引针或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以30°~60°角向头侧进针,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针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达棘间韧带深层或抵及黄韧带。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针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将25G脊麻针经导引针内置入,遇有阻力后再慢慢进针少许,会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即有“第2个落空感”。拔出脊麻针的针芯,可见脑脊液缓慢流出,说明脊麻针已进入蛛网膜下隙。根据患者病情注入不同剂量的不同药液。
②侧入法:在选定的棘突间隙靠近上棘突旁开1~1.5cm处,注射0.25%利多卡因做一皮丘,行皮下及肌肉局部浸润。在皮丘上用15G锐针刺一小孔,穿刺针经此小孔垂直刺入,直抵椎板,退针1cm,然后把穿刺针略调向头侧,并指向正中线,沿椎板上缘,经椎板间孔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经导引针内将25G脊麻针刺入蛛网膜下隙。
(6)用药及剂量:如果进行诊断性阻滞,将1mg丁卡因(或其他脊麻药)用1ml灭菌注射用水稀释后注入。如果进行手术麻醉,根据需要阻滞的范围注入重比重局麻药。
(1)脊髓损伤:为严重的并发症。此技术操作必须由熟练的麻醉、疼痛医师进行。
(2)血压下降:下降程度与阻滞节段有正相关关系。少数病人可发生骤然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因脑缺氧引起恶心、呕吐和不安,甚至意识消失。注药前必须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血压下降明显时可静注少量麻黄碱(10~20mg),加快输液或紧急抬高下肢。(3)呼吸抑制:阻滞肋间肌肉引起呼吸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消失。缺氧时可发生恶心、呕吐和不安。必须给予吸氧,对通气不足者,应以密闭面罩进行辅助呼吸。
(4)术后头痛:头痛是以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数h至24h,2~3d最剧烈,7~14d消失,少数人可持续更长的时间。头痛的原因可能与脑脊液外漏导致颅内压降低有关。选用细穿刺针可减少发生率。
(5)下肢瘫痪: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除穿刺针对脊髓的直接损伤外,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粘连性蛛网膜炎。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渗透压以及药物的纯度等因素。
(6)脑神经麻痹:麻醉后偶尔引起脑神经麻痹,其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在单纯腰穿后也可能发生。因此认为可能与脑脊液丢失,脑组织下沉压迫脑神经有关。
(7)误刺入胸腔:穿刺方向过于偏向外侧。
(8)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本书第10章第七节有关内容。
八、腰部蛛网膜下隙神经阻滞术
(1)腹部、盆腔、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麻醉。
(2)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的镇痛。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高。
(1)穿刺用具:传统的蛛网膜下隙阻滞穿刺针(脊麻针)使用9号(20G)或7号(22G)穿刺针。目前多采用更细的新型脊麻针,其头端带有侧孔,呈铅笔尖样。用此类穿刺针穿刺硬膜时是钝性分开而不是切断硬膜纤维,故可减少蛛网膜下隙阻滞后头痛的发生率。24G和25G穿刺针易弯折,常需先置入19G导引针,经导引针内穿刺。也可直接使用硬膜外一腰麻联合阻滞针,其中的腰麻针为25G。其他应准备:5ml注射器、局麻药、消毒用品及无菌敷料等。
(2)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屈背弓腰,双膝关节屈曲并尽量向胸部靠拢。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选择腰↓(3~4)椎间隙进针。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交叉处,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或腰↓(3~4)椎间隙。
(4)选择确切的消毒液,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可采用正中入路法和旁正中入路法。
①正中入路法:进针点选在脊柱正中线上,两棘突间隙的中点。用25G长注射针头注射0.25%利多卡因,做一皮丘,再行皮下及深部浸润麻醉达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同时探明硬膜外穿刺的进针方向。先用15G锐针刺破皮肤和韧带,将硬膜外穿刺针沿针眼刺入皮肤,使进针方向与棘突平行,穿过棘上韧带刺入棘间韧带,抵达黄韧带时有韧性感。将针芯取下,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回弹感觉,同时气泡缩小,液体不能注入,表明针尖已抵及黄韧带。此时可继续慢慢进针,反复推动注射器芯试探,一旦突破黄韧带,即有阻力顿时消失的“落空感”,同时注液可毫无阻力,小气泡也不再缩小,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将25G脊麻针经导引针针内置入,遇有阻力后再慢慢进针少许,会感到阻力突然消失,即有“第2个落空感”。拔出脊麻针的针芯,可见脑脊液缓慢流出,说明脊麻针已进入蛛网膜下腔。根据患者病情注入不同剂量的不同药液。
②旁正中入路法:于脊柱的正中线上、两棘突的中点旁开0.5~1.0cm,即在棘上韧带的边缘进针,避开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垂直于皮肤刺入,遇有韧性感时,接上盛有2~3ml生理盐水内含一小气泡的注射器,推动注射器芯有阻力,且气泡压缩阳性,说明已接近或抵及黄韧带。再缓慢进针即可进入硬膜外间隙。如果进针时遇到骨质,说明穿刺针抵及椎板或上下关节突,需退针1cm,调整穿刺针向中线和头侧进针,便可进入硬膜外间隙。然后,经导引针内,将脊麻针刺入蛛网膜下隙。
(6)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时的置管方法:确认硬膜外穿刺针已进入硬膜外间隙后,继续进针少许,刺破硬脊膜进入蛛网膜下隙,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会阴部手术时朝向尾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标有刻度的硬膜外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置管时病人可能突然有异感,通常为一过性的。若异感持续存在,应重新置管。如必须拔除导管,应将穿刺针和导管一并拔除,以免切断导管头端。测量患者背部表面至导管上标记的距离(可用穿刺针芯测量)后,小心地将导管保留而退出穿刺针,再次测量患者背部皮肤至导管同一标记的距离。如导管过深,应拔出少许以保持硬膜外间隙内长度为3~4cm。用无菌敷料固定好导管。
(7)药物及用量:蛛网膜下隙阻滞常用重比重局麻药。①丁卡因一次用量10mg,最多不超过15mg。如:1%丁卡因,10%葡萄糖溶液和3%麻黄碱各1ml。②布比卡因配方:0.75%布比卡因2ml加10%葡萄糖溶液0.8ml及0.1%肾上腺素0.2ml,共3ml(15mg)。成人剂量一般为6~12mg。利多卡因重比重溶液:一次用量60~mg。2%利多卡因3~5ml加10%葡萄糖溶液0.8ml及0.1%肾上腺素0.2ml。
(1)血压下降:下降程度与阻滞节段有正相关关系。少数病人可发生骤然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因脑缺氧引起恶心、呕吐和不安,甚至意识消失。注药前必须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血压下降明显时可静注少量麻黄碱(10~20mg),加快输液或紧急抬高下肢。
(2)呼吸抑制:阻滞肋间肌肉引起呼吸抑制,表现为胸式呼吸消失。缺氧时可发生恶心、呕吐和不安。必须给予吸氧,对通气不足者,应以密闭面罩进行辅助呼吸。
(3)术后头痛:头痛是以往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数小时至24h,2~3d最剧烈,7~14d消失,少数人可持续更长的时间。头痛的原因可能与脑脊液外漏导致颅内压降低有关。选用细穿刺针可减少发生率。
(4)下肢瘫痪: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除穿刺针对脊髓的直接损伤外,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药物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粘连性蛛网膜炎。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渗透压以及药物的纯度等因素。
(5)脑神经麻痹:麻醉后偶尔引起脑神经麻痹,其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在单纯腰穿后也可能发生。因此认为可能与脑脊液丢失,脑组织下沉压迫脑神经有关。
(6)如欲进行神经破坏性阻滞,请参见本书第10章第七节有关内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