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Perdenser和Frep

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其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要病因,占高达85%的比例。前交通动脉为平衡及调节两侧脑半球血流的桥梁,为前循环中重要的解剖区域,该区域发生动脉瘤破裂危害极大,并可反复出血,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1-2]。颅内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严重后果,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可达25%-50%[3-4]。由此可见,破裂动脉瘤治疗的迫切性及关乎生命的重要程度。在本期的“千姿百泰,杰然不同”案例专辑中,与大家分享一例使用泰杰伟业弹簧圈与微导管治疗海绵窦段破裂动脉瘤的成功案例。

患者信息:女性,57岁,因剧烈头痛、恶心入院。

入院查体:HUNT-HESS分级2级,Fisher分级2级。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显示海绵窦段动脉瘤。

术前造影及三维影像显示脉络膜段带子囊破裂动脉瘤,子囊大小为2.4x3.5mm。动脉瘤大小为5.76x6.73mm,瘤径4.05mm。

术中工作位影像下,使用泰杰Frepass?14微导管顺利就位进入子囊。就位满意后,选用Perdenser?2mmx4cm-2D成篮后极速解脱。紧接着填入Perdenser?1.5mmx4cm-3D进行收尾后极速解脱。造影显示子囊填充状态满意。

随后对责任动脉瘤进行填充,首先使用Perdenser?6mmx20cm-3D成篮,成篮满意后,支架半释放。再使用Perdenser?5mmx15cm-2D及5mmx10cm-2D进行填充,随后依次填入Perdenser?3mmx10cm-2D、4mmx10cm-2D。最后采用Perdenser?2mmx6cm-2D收尾。填充满意后释放支架。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填塞致密,无造影剂残留,载瘤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血流通畅。患者麻醉清醒后,状态良好,四肢肌力正常。

对于破裂带子囊动脉瘤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要求成篮弹簧圈对动脉瘤壁既要起到良好的贴壁成形作用,又要避免张力过大带来进一步的风险,同时要求优异的捕捉空间能力兼顾子囊,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弹簧圈在术中能够做到极速稳定解脱。Perdenser?弹簧圈°Ω开环设计的结构特点保证了其成篮时具有出色的贴壁性能。同时优越的随机转点特性也提高了捕捉空间的能力。电热的秒解脱方式保证快速、稳定的解脱。使得它能够完美胜任破裂带子囊动脉瘤的治疗。

泰杰伟业Perdenser?弹簧圈的复杂型依靠其°Ω开环配合随机转点的设计,可以稳定的成篮,有效保护动脉瘤壁,既保证了成篮的稳定性、贴壁性,又兼顾了良好的顺应性,有效降低弹簧圈对动脉瘤壁的张力。头端采用高分子球帽设计,可以确保不会对动脉瘤壁产生损伤,避免术中顶破动脉瘤。优秀的缝隙捕捉填充能力,有效保证手术可以达到致密填塞的效果。

根据形圈直径不同所采用的差异化柔软度设计,满足不同大小的动脉瘤填充需求,支撑从成篮到填充直至收尾的全线操作。泰杰伟业超软型弹簧圈具有良好的柔顺性,既可以在微小动脉瘤治疗中作为成篮、填充使用,还可以作为中大型动脉瘤治疗的收尾圈使用,均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表现。

作为国内首款秒解脱的弹簧圈系统,解脱方式稳定、快捷,可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特别是在破裂动脉瘤治疗时,更是可以做到争分夺秒,降低患者风险。

参考文献:

[1]LaineMT,BjrckM,BeilesCB,etal.Fewinternaliliacarteryaneurysmsruptureunder4cm[J].JVascSurg,,65(1):76-81.[2]XuT,LinBL,LiuSL,etal.Largersizeratioassociatedwiththeruptureofverysmall(≤3mm)anterior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nzwmlz/8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