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考点整理外科护理学之麻醉病人的护

1、麻醉的分类:

①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神经丛阻滞麻醉(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椎管内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

②全身麻醉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

2、全身麻醉: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病人全身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

*目的:是尽快缩短诱导期,使病人平稳进入麻醉状态。

*气管内插管的拔管条件:

①意识和肌力恢复,病人可根据指令作睁眼、张口、伸舌、握手等动作,上肢抬高时间达到10秒以上;

②自主呼吸良好,无呼吸困难,潮气量5ml/kg,肺活量15ml/kg,呼吸频率维持在15次/分钟左右;PaCO26kPa(45mmHg);吸空气状态下PaO28kPa(60mmHg);吸纯氧状态下PaOkPa(mmHg);

③咽喉反射恢复;

④鼻腔、口腔、气管内无分泌物。

*(必考)常见并发症:

(1)反流与误吸:头低脚高,头偏向一侧;防窒息: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择期手术前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小时;

(2)呼吸道梗阻:

①上呼吸道梗阻: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表现为不完全梗阻时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时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

②下呼吸道梗阻:轻度无明显症状,仅在肺部听到啰音。

(3)低氧血症:当病人吸入空气时,其SpO%、PaO28kPa(60mmHg)或吸入纯氧时,PaOkPa(90mmHg)即为低氧血症。监测血气分析:SpO2和PaO2;

(4)低血压: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80mmHg时,即为低血压。

(5)高血压:最常见,麻醉期间舒张压高于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

(6)心跳骤停:最严重。

3、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腔,从而使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硬脊膜外腔阻滞(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阻滞的统称。其主要作用部位是脊神经根。

*腰麻的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①血压下降或心率减慢;②呼吸抑制:常见于胸段脊神经阻滞;③恶心呕吐;

(2)术后并发症:①腰麻后头痛(主要):原因是脑脊液从穿刺孔漏出导致颅内压降低和颅内血管扩张引起血管性疼痛,特点是抬头或坐起时头痛加重,平卧后减轻或消失。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预防头痛发生;②尿潴留。

*硬脊膜外阻滞:又称硬膜外麻醉,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考)硬膜外阻滞并发症:

(1)术中并发症:

①全脊髓麻醉:最危险的并发症,原因是麻醉药误入蛛网膜下腔,表现为低血压、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处理:维持呼吸和循环;

②局麻药毒性反:应因导管误入血管或药物吸收过快;

③血压下降;

④呼吸抑制:与肋间肌和膈肌运动有关。

(2)术后并发症:

①神经损伤:有电击样异感;

②硬膜外血肿:原因是血管受损;表现为脊髓压迫;处理:清除血肿;

③导管拔除困难或折断。

4、局部麻醉: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部位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运动神经保持完好或有不同程度被阻滞的状态,病人神志清醒局部无痛而神志清醒。

*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原因是用药过量,误入血管,药物局部吸收快,病人全身情况差;预防:注意用药剂量,适当应用肾上腺素,预防用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

(2)过敏反应。

5、(考)麻醉恢复期的护理:

(1)生命体征和病情的观察;

(2)呼吸功能的维护:呼吸节律、幅度等;给氧,维持气道通畅;

(3)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血压及末梢循环观察;

(4)其他监护:注意保暖,提高室温;

(5)明确麻醉苏醒进展情况。

6、基础麻醉是使用某些药物使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并同时给局部麻醉。

7、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在于安定镇静以缓解病人的焦虑,缓解术前疼痛,抑制呼吸道分泌物,减少麻醉药不良反应,使麻醉过程平稳。

8、全麻后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的原因有呕吐与误吸、舌后坠、粘液阻塞、喉痉挛。

9、手术中血压下降的可能原因有麻醉前血容量不足,术中失血失液,内脏牵拉反应或麻醉过深等。

11、全麻后病人即将苏醒的表现,如眼球活动、睫毛反射恢复、瞳孔稍大、呼吸稍快,甚至有呻吟、躁动。

12、局麻药毒性反应常见的原因有药物浓度过高、用量过大、药物注入血管、局部血循丰富、对局麻药耐受力低、药物间相互影响等。

13、术后卧位,全麻未清醒病人应取去枕平卧;蛛网膜下隙麻醉病人应头侧向一边以防头痛;硬脊膜外隙麻醉病人应取去枕平卧6~8小时。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平卧4~6小时、(颈胸腹)手术病人一般应取半卧位。

14、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①稳定病人情绪,减轻紧张、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反应,使之能充分合作。

②抑制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术后肺部并发症。

③对抗某些麻醉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某些不利的神经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以减少麻醉并发症。

④提高痛阈,减轻原发疾病或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并能增强麻醉镇痛效果。

15、腰麻后头痛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多发生在术后1~2日,多数在1周内消失。当穿刺针较粗或反复穿刺刺破硬脊膜时,脑脊液不断漏入硬脊膜外腔,使颅内压下降,颅内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性头痛。为预防头痛,术中和术后应补充足够量的液体;术后平卧24小时。出现头痛时,嘱病人平卧休息,给予镇痛剂,鼓励多饮水;严重者可硬脊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或右旋糖酐。

16、麻醉期间的监测指标:

①体温。

②循环系统:包括脉搏、血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嵌楔压、心脏排出量、失血量、血容量及心电图等。

③呼吸系统:包括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末二氧化碳等。

④肾功能:主要监测尿量。

⑤肌松弛度。

⑥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电图、脑血流图、脑代谢、脑氧饱和度、颅内压及诱发电位等。

17、全身麻醉后苏醒期间病人的护理要点:

(1)安置卧位:安置病人于仰卧位(有特别医嘱例外),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2)即刻评估:询问术中情况;检查生命体征、切口敷料、引流管;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应急准备。

(3)连续观察:定时检查生命体征、意识、肢体活动、皮肤粘膜色泽等,以判断苏醒的程度,并注意有无出血征象。

(4)维持呼吸:常规给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5)维持循环:注意保暖,保证输液通畅,记录出入量。

(6)防止意外:适当约束,防止坠床或抓脱敷料和管道。

(7)转回病房的标准:①意识清醒,定向力恢复,能正确回答问题。②呼吸平稳,能深呼吸和咳嗽,SaO%。③血压、脉搏稳定已超过30分钟,心电图无严重心律失常和S-T、T波改变。

18、局麻药的用途和成人一次限量:

①普鲁卡因:用于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一次限量1g。

②丁卡因:用于表面麻醉,一次限量40mg;神经阻滞麻醉,一次限量80mg。

③利多卡因:用于表面麻醉,一次限量mg;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一次限量mg。

④布比卡因:用于神经阻滞麻醉,一次限量mg。

19、局部麻醉常用药物:

①安定镇静药:如地西泮、劳拉西泮、氟哌利多、异丙嗪。

②催眠药:主要为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戊巴比妥、司可巴必妥。

③镇痛药:如吗啡、哌替啶、芬太尼。

④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nzwmlz/7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