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猝死的新闻报道比比皆是。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猝死,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1分钟内,就有1个人发生了猝死。猝死的危害很大,但并非无防无治。
为此,医院急诊大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急症教研室主任丁邦晗为大家科普防治猝死、心脏骤停等高发疾病的黄金法则,降低意外的发生几率,守护生命健康。
01哪个年龄段容易发生猝死?我们有句老话叫“黄泉路上无老少”。心脏骤停、猝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明星高以翔、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陈义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总设计师罗阳、阿根廷前总统基什内尔等等皆因心脏骤停而不幸猝死。
可以说,猝死的发生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职业。只是相对而言,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心脏骤停发生的概率就越高。而年轻人基础疾病少,心脏骤停发生的几率就低一点,年轻并不等于“免死金牌”。
02大部分猝死的人平时都看似身体健康,引起猝死的因素有哪些?在我看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猝死,只有未经发现的致死性疾病。发生心脏骤停、猝死的人大多伴有基础疾病,其中80%以上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
我们常说的因过劳、太累引发猝死只是诱因,而不是病因。与心脏骤停发生最相关的5大类疾病,包括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主动脉夹层(瘤)破裂(包括马凡氏综合征)。
其中,急性肺栓塞又称为经济舱综合征,这是在长途航班上容易出现猝死的重要病因。日前在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因心脏骤停不幸离世的时尚博主小雅,就很有可能是急性肺栓塞所致的。
而主动脉夹层破裂所致的猝死是死亡率最高的,与郎平齐名的排球名将海曼便是死于马凡氏综合症,这是先天性心脏疾病所造成的。
03猝死随时“说来就来”,最佳抢救时间是几分钟?对于猝死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复苏开始的时间是影响生死存亡的主要影响因素。猝死急救的黄金抢救时间为4分钟。
在1分钟内开始有效复苏,救活概率为90%;4分钟内开始有效复苏,有50%能被救活;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以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小于4%;而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存活可能性极其微小。
04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猝死,一旦发生该如何自救互救?在我国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约为1%。一旦发现猝死事件,我们可以按照成人基础生命支持程序进行救助。
首先要确认现场环境安全,判断患者反应、呼吸,可轻拍病人双肩,并在他双侧耳边大声呼喊并根据患者的回答,判断其是否丧失意识。
第二要打进行呼救,启动急救反应体系,清楚报告意外发生地点,并持续保持通信状态。
第三要判断患者呼吸,以及口腔是否存在异物,如有需进行开放气道,再开始胸外按压,需注意胸外按压频率为-次/分,胸外按压幅度为5-6厘米。
在救助期间如有可能,需第一时间使用AED除颤。因为仅有胸外心脏按压,急救成功率不到10%;而使用AED除颤,急救成功率可能达到70%。AED是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能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可以大大增加救活的希望。
05如何预防与预测猝死?预防猝死,关键在于及时排除和提早干预致猝死性疾病。常规体检、基因检测都是疾病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筛查并处理引发猝死的5大类疾病。当出现心脑血管急症时要高度重视,及时呼叫送院,并可在医生到场前,学会科学自行急救互救,如给予胸外心脏按压、AED除颤等。
其次要坚持科学体检,及时干预疾病危险因素。每年要按时进行体检,建议避免胸透、全身CT扫描、ECT、PET-CT等检查。
而对于家族中曾出现心脏骤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高危人群,则建议进行易感基因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风险,并进行针对性预防。
第三要坚持养生,促进健康。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惟一不能缺失的财富是健康,投资健康让我们可以获得稳定、持久、最有价值的收益。
除了健康知识科普,丁邦晗主任也对读者的相关提问都进行了耐心解答。
1哪些人群需要做猝死基因检测?第一类是有猝死病患家族史的人群;第二类是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第三类是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吸烟、超重、生活压力大。
2已经安装3个心脏支架,猝死风险大吗?如果是心脏血管三根主血管都安装了支架,那么猝死的风险是很高的,需要及早进行规范化治疗。对于猝死,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建议直系子女也要早做干预和预测。
3猝死发生前有哪些征兆呢?猝死与心血管疾病高度相关。发生前往往会出现血压升高、头晕头胀、流口水、胸闷、心悸、出汗、脚部突然发肿、呼吸困难等现象,一旦出现,医院就诊,排除危险因素,及早预防猝死发生。
来源:合康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