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沪向西南百里,是浙江嘉兴。
自古以来,地处江南的嘉兴便是鱼米之乡,富庶丰饶、景致宜人、盛产丝绸,殊不知,这里更有一种食物闻名遐迩,那便是粽子。
每年初夏,嘉兴都会举办粽子节,在节庆活动上,粽子擂台赛最为引人注目。参赛之人,口衔数根线,两手于盆间和粽叶间极速飞舞,须臾之间,粽子便已成型,经称重、过筛后,数量多者获胜。最多最快的,一分钟内竟包了32个,惊呆了坐在电视机旁的陈其民。
他惊叹参赛之人技艺精湛,更想知道是谁先找到了这又快又好的方法,传授于他人。
晨会上,陈其民主任(中坐者)听病历汇报从医科生到医生,陈其民一直跟随国内最好的儿科医生学习,也因此获得了许多观摩和参与手术的机会。年,国内第一例报道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时,陈其民作为实习医生在旁观看。他当时憧憬着,何时才能像眼前这些大专家一样讨论方案、上阵实践。数年学习,成千上万台手术锤炼,陈其民对于外科手术的热情,可以用“走火入魔”来形容,最甚时,医院领导竟为了戒他的“手术瘾”,让他坐了一年的门诊。后来,他进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初创团队,成为外科主任,这给了他更大的舞台,他也真正迎来自己的时代。直到年,他终于得到机会,作为主刀医生做连体婴儿分离手术。手术前,他一遍又一遍回忆当年老师做手术时的方案和操作,内心紧张又兴奋,这场手术还得到了央视一套的报道。后来,他又做过几对连体儿分离术,每一对都很成功。陈其民主任(右三)查房现如今,陈其民更多扮演着“救火队”和“教导员”的角色。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常常会接到一些难处理的病例,医院做不了的手术,便送到这里来。手术台上,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医生们便寻求陈主任的帮助,他或是远程指导,或直接跑到手术室,亲自上场。在许多医生、护士、病患眼里,陈其民是定海神针一般的存在。对年轻医生的教导和培养,是陈其民极为看重的。做儿外科医生,需得千锤百炼,黄金年龄总是来的晚一些,他希望自己是那个能够看着、扶着、帮着学生们在儿外科领域能够独立行走或奔跑的人。陈其民常“抱怨”说自己早已到了退休年龄,医院却不放他走,却也常说:“我这一身的‘功力’,扔掉了有些可惜。”作为国内现代儿外科启承之人,他自己也不愿从热爱的岗位上离开。极致——十二岁姑娘
南方与北方交界的西段,是云雾叠嶂的秦岭,那里许多区域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崇山峻岭中,村庄如星辰般点缀,有部分村庄,多年来因交通不便,水电不通,生活方式一如大山般原始。
十五年前,几个山外的人遇到了深山某个村庄里一位十二岁小姑娘,他们见到她时,被她的模样惊呆了。
姑娘从小患上一种怪病,肿瘤开始在体外生长蔓延,待到十一二岁时,肿瘤之大竟超过女孩身体,平日里,女孩都是躺在肿瘤上睡觉。因交通不便,女孩便如“怪胎”一般躲在这深山里,眼看着肿瘤一天天吞噬着她的身体。
经媒体报道,女孩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甚至美国Discovery频道都来报道,所采内容编入《生命与科学》纪录片中。在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努力下,女孩来到上海,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合多位国内外专家组成手术团队,陈其民担任主刀。
第一眼见到女孩,吓了陈其民一跳:“这不是人身上长了肿瘤,而是人长在肿瘤上。”
女孩渴望机会,坚持要做这场充满风险的手术。因肿瘤几乎是人的两倍大,手术需要分许多期,在当时医疗条件的限制,女孩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陈其民为此遗憾许久。
陈其民在新生儿ICU病房查看患儿病情面对挑战,没人能是常胜将军,在陈其民看来,自己所做的也是病人希望的,起码自己是努力了。“若有风险就退缩,整个社会就会退步”,陈其民说道。做医生会遇到各种各样极致的故事,陈其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极致的。“我要做这世界上没人敢做的手术,或者是别人做过的,我要做到登峰造极。”从连体婴儿分离术到儿童肝移植术,在这两个领域,陈其民算是做到了极致。如今他更想去设计手术,将一些别人看来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践,譬如脾脏移植、自体小肠移植,譬如从腹腔向脑部引入血管,纠正大脑供血,改善儿童智力低下等。“开刀就是一种艺术,要做就要做到极致。”陈其民信奉“一万小时定律”,好的外科医生,就该常常站在手术台旁,打磨自己的技术和心性。“没有膈肌抽筋过的外科医生,不是好医生。”儿童外科手术,需要每个动作都谨小慎微,常常屏气凝神,时间太长就会造成膈肌抽筋。年轻医生在做学术报告时
陈其民主任认真倾听并给予指导
在同事、朋友眼里,陈其民是一个痴迷于外科手术的“怪咖”,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八大怪”之一;他也认为自己是个另类,五十多岁时摸到了贯通于各个领域的暗脉,他不甘只做规矩的匠人,他要做小儿外科领域的宗师。诸多名衔,他都不以为然,他说自己是个“创造家”,是那个做从0到1的人。循道——大连的“雪莲”年初,央视财经频道《封面》晚会现场,大连新商报的《雪莲·连心》系列报道获得年度封面故事殊荣。故事的主人公是大连普兰店一位名叫雪莲的小姑娘,另一个主人公,便是陈其民。
彼时雪莲七岁,腹内长了肿瘤,竟占去三分之二的空间。雪莲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但当地没人敢做这样的手术,加上雪莲家贫苦的很,无力承担大手术的费用,一家人已到了放弃边缘。
雪莲的遭遇引起当地媒体注意,经过报道,当地红十字会发起筹款,为雪莲筹措手术费用,并寻找能为雪莲做手术的医生。那时,陈其民在全国儿外科领域已负盛名,于是,当地红十字会一个电话打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务科,邀请陈其民到大连会诊。
抽得一个周末时间,陈其民来到大连,在了解基本情况之后,他认为手术可做,成功几率也很大。临走之前,他将报销机票的费用偷偷塞进募捐箱里,后来又被媒体报道,好人的名字被大连人民传颂。
后来,在陈其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雪莲成功接受手术,并恢复良好,几个月后又能去上学了。陈其民因为自己的善举,获得了“大连荣誉市民”的称号。
再后来,陈其民常常接济雪莲一家,并带朋友、女儿去往雪莲所在的村庄,给村里的小学捐献各种书籍器材,老村长握着陈其民的手,热泪盈眶。
陈其民主任在诊室与患儿父母交谈陈其民家里挂着一块自己颇为骄傲的牌匾,上书:“上海市慈善义工大使”,在陈其民看来,公益本就是既要献出爱心,又要身体力行。近日还有一件让陈其民感到开心的事,那便是获得“爱心医疗专家证书”和受聘为大病义诊爱心专家。在他看来,中国还有很多边远地区的患儿面临医疗资源和费用的短缺。医院的肝脏外科长期合作,进行儿童肝移植手术的推广,在“仁济儿童救肝计划”成立后,更是帮许多贫困家庭的终末期肝病患儿进行了肝移植手术。陈其民一直记得当年学医时所诵读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在工作中,他一直本着“只要是一条命,就要把他救活”而努力。面对失败,他也会难过气馁,但每一场手术成功了,他的快乐,是得再多的奖赚再多的钱都换不来的。“医生是公益最好的传播者。”一个有责任心的医生,所讲之话是有公信力的,哪怕只是呼吁也是一种帮助,同时,医生职这个业本身便该有爱心和慈善心,陈其民以此为信仰。“孩子的眼睛是纯净的,他们的眼神实在太漂亮了。”“虽然跟这些孩子没有太多的交流,但能看着他们长大,就很幸福。”在陈其民的从医经历中,一直面对这些眼神纯净的孩子,仿佛让他保持着一颗童心,无论对孩子、对家属、对同事乃至陌生人,他总是讲着他的“陈氏幽默”,从不以专家身份自傲。??
在陈其民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张五人合影,那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成立时儿外科的初创团队,那一年,陈其民四十岁。时光荏苒,年过六旬之后,陈其民也想过退休,开始新的生活。他说,如果退休,他可以专心搞搞收藏、玩玩盆景,或是四处游历,他也希望像王石一样,开启人生新一段学习,甚至已经报了名。陈其民蛮“潮”,他喜欢从手机上获取各种资讯,还找人开发APP,对某些疾病进行检测,他说如果有机会的话,他要学计算机,当个程序员,自由又有趣。有一段时间,他要带上帽子、戴上墨镜、围上围巾才肯从办公室离开,他笑说,当时是怕人认出找他做手术。他从不怀疑自己的智商与财商,说:“凭我的智力,赚到钱之后就好好做公益。”前些日子,短片《后浪》走红网络,当问他是否觉得自己已是“前浪”,他不以为然。廉颇未老,陈其民仍然是那个浪尖上的弄潮儿,在他喜欢的领域里,自得其乐。点击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