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红细胞分解产物刺激导致的血管痉挛会进一步造成迟发性脑梗塞(DCI)的发生,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液对于预防DCI具有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清除蛛网膜下腔血液的方法是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池置管,并经导管注射尿激酶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液。而对于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患者,目前尚无脑池置管的安全有效方法。为此来自德国弗莱堡大学医院的学者建立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通过立体定向导管脑室脑池造瘘术清除了aSAH后基底池内的血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年10月的Stroke杂志。
该研究作者首先介绍了立体定向导管脑室脑池造瘘术的基本方法(图1):通过经额叶侧脑室入路将导管依次穿过侧脑室、室间孔、第III脑室并最终将导管尖端置于脑干与鞍背之间。置管完成后,该研究采取的灌洗方案为:IU/mL尿激酶灌洗,50-ml/h,14天;若TCD提示近端颅内动脉MFV>cm/s,则予以0.mg/mL尼莫地平灌洗。
图1立体定向导管脑室脑池造瘘术手术方案示意图
该研究进一步纳入了近1年入院的aSAH患者共58名,并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图2)最终选择20名患者作为新治疗方案组。同时,研究选取了该项新治疗方案组开展之前接受传统方式治疗的患者,依据年龄、治疗方式、Hunt-Hess评分按1:3比例配对为对照组。
图2研究纳入、排除标准
研究结果表明,新治疗方案组20位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导管脑室脑池造瘘术平均治疗时间为CT诊断aSAH后53.8小时(24-小时)。有17位患者(85%)在造瘘术后接受持续灌洗的时间24小时,分别有1位患者因导管滑出、2位患者因颅内压持续增高未能持续灌洗。手术并发症方面,在接受灌洗后,有1位患者出现了3次、每次持续数秒的自限性心脏停搏,但该患者继续接受灌洗,所幸之后未出现其他并发症。令研究者感到振奋的是,灌洗后24-48小时的头颅CT显示,有9位患者(45%)的蛛血基本被清除(图3)。
图3立体定向导管脑室脑池造瘘术+尿激酶灌洗方案的治疗效果示例(图C显示灌洗后24小时)
此外将新治疗方案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新治疗方案组的血管痉挛发生率、DCI发生率、总体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出院时mRS评分高于对照组(图4)。
图4新治疗方案组与对照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
最后该文作者指出,该研究初步表明立体定向导管脑室脑池造瘘术+尿激酶灌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能够较好地降低aSAH后DCI的发生率、死亡率并提高预后。然而受纳入病例数所限,这种新的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接受随机对照试验的检验。
文章来源:浙大一院神经外科北京中医白癜风怎么样白癜风专家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