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的ldquo疙瘩rdquo,

文/郑必强

曾有一位20岁的女大学生,在一年前发现自己身上有个小疙瘩,虽然不疼,但在不断地长大。这让她和家人有点担心,赶快托了熟人,找了一位本地的外科医生,于门诊局麻下行右大腿肿块切除术,切掉了那个肿块。医生告诉她肿块是“良性”的。

她哪里可以想到,这个“良性”肿块,在一年后再度复发,而且变得更加大了。医院进行了粗针穿刺病理,结果显示考虑滑膜肉瘤。这下,她恍然大悟,之前的医生并没有对切出来的肿块进行病理化验,便不负责任地告诉自己,肿块是“良性”的。而自己身上的疙瘩,原来是一种恶性的软组织肉瘤。

有些“疙瘩”无需惊慌

“疙瘩”主要指皮肤上突起或肌肉骨骼上结成的小硬块,大部分为良性肿块,很少一部分为恶性肿瘤。良性疙瘩常见的有脂肪瘤、皮脂腺囊肿和血管瘤等。

脂肪瘤是指由成熟的脂肪组织所构成的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40~60岁多见,常见于背、肩、颈及四肢的皮下,一般无疼痛,少数患者因压迫末梢神经而出现轻度不适疼痛症状,通常生长很缓慢,卵圆形,柔软,可活动;根据数量可分为孤立性脂肪瘤和多发性脂肪瘤,单个的称为孤立性脂肪瘤,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称为多发性脂肪瘤。

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主要因皮脂腺排泄管阻塞引起,囊内有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有异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好发于头面、颈项和胸背部,一般突出于皮肤表面,无自觉症状,如伴发感染则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症状。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称为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好发于口腔颌面部,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可分为3个类型:①毛细血管型血管瘤;②海绵状血管瘤;③蔓状血管瘤。

什么样的“疙瘩”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软组织肉瘤为一类少见恶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包括肌肉、纤维、脂肪、平滑肌、横纹肌、滑膜、韧带、粘液、血管及淋巴管等,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和儿童恶性肿瘤15%,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按身体不同部位的发病率高低排列为:下肢、内脏、腹膜后、上肢、躯干和头颈。其病理分类复杂繁多,包括50多种不同组织学亚型。

什么样的疙瘩考虑为恶性?

主要有以下6个特征:

①肿块较大;

②生长较快,有持续生长趋势;

③局部皮温高,可见皮肤表面静脉扩张;

④疼痛逐渐加重;

⑤肿块近期发生明显变化,如溃破、突然生长较快等;

⑥出现相应功能障碍。

当怀疑为恶性时,医院进行诊治,对于切除的肿块必须进行病理化验,以明确诊断。

怎么对待身上的疙瘩?

对于单发性脂肪瘤,较小时可以观察;一旦大于3cm,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对于多发性脂肪瘤,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建议低脂饮食,加强锻炼,注意劳逸结合。

对于皮脂腺囊肿,建议手术切除,否则逐渐增大和增加感染机会;若伴发感染,需消炎后再手术。

对于血管瘤,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年龄、类型、部位和深浅等因素而选择治疗方案。

软组织肿瘤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复杂,加上发病率较低,医院医生治疗经验较少,局部复发率高。对于软组织肉瘤治疗,医院进行专科治疗,并且尽早治疗。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生物治疗。特别强调首次规范外科治疗相当重要,不恰当的首次手术很可能会造成手术野肿瘤播散,造成肿瘤复发、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再次手术切除难度增加,最终可能造成患者截肢或死亡。临床上见到许多软组织肉瘤患者,如隆突性皮纤维肉瘤,虽恶性程度不高,但术后反复复发,其原因在于首次未得到一个有效而规范的手术切除。

郑必强,医学博士,医院骨与软组织外科,主治医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长期从事骨与软组织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擅长于软组织皮瓣修复、肌腱转位及大血管置换,参与多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nzwmlz/101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