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就是一次“大脑袭击事件”
大多数中风是通向大脑的动脉突然闭塞或狭窄导致大脑局部缺血所致(缺血性脑中风),也有一些中风是脑血管突然破裂导致脑组织内出血而引起(出血性脑中风)。由于病情发生迅速,要求立即进行治疗,因而中风也被称作是一次“大脑袭击事件”。中风的诱因有很多,包括人种、性别、生活方式、疾病、药物等。
不良饮食
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松饼、炸面圈、薯片、饼干以及很多其他烘焙食物会增加中风风险;内脏、咸菜、熏肉和加工肉食,因在腌渍过程中加入了大量食盐和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同样可增加中风风险。此外,据瑞典一项跟踪调查10年的研究指出,每天吃大量红肉的女性,其中风风险增加42%。
暴躁性格
医学研究也证明,性格与中风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有人将性格分为急躁型、忍耐型和中间型三型。生活中经常可见有些中老年人平时性情暴躁,易在情绪激动与暴躁发作时发生中风,这是因为暴躁时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血压升高,导致脑动脉(瘤)破裂。研究发现,急躁型中老年人患出血性中风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的数倍。
恶劣气候
外界气候的变化与中风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温骤降会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会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含量增多,引起脑血栓;此外,秋冬季天气干燥,人体中的水分相对不足,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也容易引起脑血栓。临床统计显示,温度越低,血压越高,脑梗死、脑出血的发病率越高。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多端,中老年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感觉迟钝,故中风的发生率较平时增加。
交通噪音
丹麦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交通噪音可能增加脑卒中风险,对于老年人风险更高。这项研究调查了5.7万名50岁以上的丹麦居民,发现交通噪声与脑卒中风险增加之间存在联系。道路交通噪声每提高10分贝,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增加14%,其中65岁以上人群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增加27%。由于噪音可以直接影响睡眠,如果老人有基础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就会造成血压波动、血糖升高,从而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最终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另外噪音会使人情绪改变,出现易怒、情绪不稳,这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而使脑卒中风险增加,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
烟酒
吸烟可以使中风的发生概率增加2~3倍,被动吸烟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吸烟是动脉硬化斑块增厚的决定因素,吸烟数量越多,危险越大,吸烟年龄越早的人,发生中风的概率也就越大。酗酒的人,发生中风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出1倍,特别是会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吸烟可以使中风的发生概率增加2~3倍,被动吸烟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吸烟是动脉硬化斑块增厚的决定因素,吸烟数量越多,危险越大,吸烟年龄越早的人,发生中风的概率也就越大。酗酒的人,发生中风的概率要比一般人高出1倍,特别是会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
药物
有些药物使用不当可导致中风。可引起中风的常见药物有以下几类:降压类药物、利尿类药物、解热镇痛类药物、止血类药物、抗凝类药物、避孕类药物、镇静类药物等。
“三高”
高血压
血压与中风的发病率成正比。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大,也就是血管“紧绷”的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会慢慢断裂,引起血管壁的损伤,使血液中的脂质物质容易渗透到血管壁内膜中。这些都会使脑动脉失去弹性,动脉内膜受到损伤,形成动脉硬化,动脉变硬、变脆,管腔变窄。当患者的血压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引起中风。
高血脂
如果血脂过多,容易造成“血稠”,在血管壁上沉积,逐渐形成小斑块,就是常说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增多、增大,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被中断,一旦发生在脑部,就会出现缺血性中风。
高血糖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5倍。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不足,大量脂肪被分解成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尤以胆固醇增加最为显著,以致造成高脂血症,加速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
尽早识别中风的早期症状,及时就诊,对预防脑中风有莫大的帮助。
■持物不稳、偏侧麻瘫一侧的肢体突发感觉异常、手脚不灵活、力量减小,不能稳定抓握,有些人在数小时后可恢复,所以忽略了病情,错过早期治疗时间。
■短暂的口齿不清或流涎症状平素说话正常的人,突然说话不利索、流口水,需要警惕中风先兆。
■突发的头疼不止中风前的头疼一般十分严重,常常伴有血压升高,可用“头疼欲裂”来形容。■哈欠连连、疲倦无神这可能是大脑供血相对不足引起,若大脑动脉狭窄逐渐加重,呼吸中枢缺氧时,会表现为不自觉地连续哈欠、疲乏无力。
■一过性眼前发黑、黑蒙或短暂的视物模糊多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黑蒙和视物模糊主要是大脑突然缺血的表现,有些患者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及意识障碍,被视为脑中风的预兆。
更多中风病理和居家康复方案详情,欢迎添加平台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