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广州日报
孩子一哭闹,家长的心立刻就悬着了
宝宝哭闹时抱起孩子晃来晃去
应该是爸爸妈妈最常见的哄娃方式了
家长可能觉得如此哄孩子
较为有效,孩子很快就能笑出来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
这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并且难以恢复!
近日东莞市一名刚出生3个月的女婴出现了颅脑损伤,其原因竟是父母为了哄哭闹的她安静下来,过于用力摇晃所致。经过紧急抢救,孩子目前已经脱险。医生提醒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
为了哄小孩安静
小夫妻轮流抱着孩子摇晃
孩子的父母是外地人,在东莞打工,两人都很年轻,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孩子母亲告诉医生,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哭闹,为了哄孩子安静下来,她和丈夫两人就轮流抱着孩子左右摇晃,希望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安静下来。
不料,经过一段时间摇晃后,孩子的精神变得很差,脸色苍白,还时不时地发出尖叫。但两人以为没什么事,并没有太在意。后来孩子还出现吐奶、头后仰、四肢抽搐的情况,年轻的父母对这些都未加重视。
直到次日晚上,孩子突然抽搐、意识不清,左侧肢体、口角、眼睑抽动,这对父母才觉得孩子不对劲,赶紧将孩子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后发现女婴有颅内出血(硬膜下、蛛网膜下均有),虽然用了药物,但仍然间断抽搐。考虑到女婴病情危重,医生建议将医院就诊。
确诊为颅脑损伤
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女婴医院后,医生马上对她进行全面检查。很快,女婴就被确诊为颅脑损伤(脑肿胀、颅内出血)、眼底出血、重度贫血。医生说,这在医学上叫“婴儿摇晃综合征”。
女婴的父母万万没想到,孩子的伤竟是自己摇晃造成的。
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一旦发生,死亡率可达30%。
确诊女婴的病情后,医院最终决定为其做血肿清除和引流术。经过十多天的治疗,目前女婴基本康复,只要再治疗观察一下,便可出院了。
给宝宝带来的损伤难以恢复
甚至可能造成智力低下
患上“婴儿摇晃综合征”的宝宝,程度较轻的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倦怠,程度较重的则表现为有运动障碍、瘫痪、呼吸困难、失明、反应迟钝、神情恍惚、惊厥、昏迷现象,长大后还可能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的危险。
这种疾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它给宝宝带来的脑损伤通常难以恢复,病症严重的宝宝即使经治疗没有生命危险,长大后也可能因为脑部发育迟缓而影响身体其他部位的发育,甚至有可能造成智力低下。
所以,如果妈妈发现自己的宝宝在摇晃后出现精神不振、表情淡漠、眼神呆滞、食欲不振的情况,就要特别重视。
医生提醒,婴儿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经不起大人无意中的摇晃的,为了安全着想,最好不要摇晃宝宝,无论是用什么力度。
提个醒:婴儿摇晃综合征怎预防?如何预防孩子患“婴儿摇晃综合征”?医生提醒:
1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抚宝宝。2不要在空中抛接宝宝。3不要将宝宝抛到床上。4不要抱着宝宝旋转。5不要让宝宝坐在大人膝盖上,往后用力翻躺。6不要过度依赖摇篮,控制使用的时间与摇晃的程度。此外,不要和宝宝玩游戏过于激烈,不要用力拍打宝宝的背部。因为用力拍打宝宝(尤其是3个月以下)的背部也是一种摇晃,容易对引起内脏损伤和脊柱受伤,更严重的还可能损伤脑部。
如何减少孩子
睡前哭闹
其实孩子睡前哭闹很正常,家长不必自责,也不用着急干预,越不过度打扰,宝宝也会平静得越快。
1.坚持相对固定的睡前仪式
比如洗澡、喂奶、拉窗帘、唱歌、按摩……
2.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比如昏暗的灯光、不过分吵闹的环境、合适的温度、舒适的睡衣和床品、安抚玩具的陪伴等。
3.把握入睡时机
宝宝的睡眠习惯是越困越睡不着,所以,咱们得看好宝宝的睡眠信号和清醒时间,让宝宝刚刚有困意的时候就去入睡,会更顺利。
4.在睡前和孩子聊天
无论是和小宝宝的嗯嗯啊啊,还是和大宝宝的闲聊,都可以帮助他们整理一整天的经历和情绪,能够缓解他们心中的压力,状态也更容易平稳。
5.让宝宝学会平静自主入睡
家长改善宝宝睡眠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宝宝能够在困意来临的时候,自己愿意躺在床上,翻翻身,自言自语几句,最终自己平静入睡。
现场鸽碎碎念孩子哭闹属于
正常情绪释放
学会观察孩子
合理应对他们的需求
才能够对症下药
真正的解决问题
觉得鸽说的有道理
点个大拇指
让鸽的工资多一点
你点1下
鸽能拿到1分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