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大健康科普
教你预防6种
“冬季高发病”
冬天来了~而到来的不止是寒冷,还有各种高发的疾病!这些疾病不止感冒发烧那么简单:
有的病让人突然中招!有的病容易反反复复!有的病甚至危险致命!
下面这6种冬季高发病,大家一定要重点预防!
心梗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1.为什么冬季易心梗?
“北风潜入悄无踪,未品秋浓已立冬”,不知不觉已进入冬季,小编想提醒大家树立防寒保暖的意识,尤其是心梗患者。调查发现,当气温从17℃下降至0℃以下时,心梗病死率从4.9%上升到6.9%。但气温每升高7.4℃,心梗风险便降低2.8%。寒冬时节,每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寒冬季节,心梗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尤其以连续低温、阴雨绵绵和大风天气为甚心梗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其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那么,调查天气因素与心梗发生的关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呼吸道感染和流感是心梗的已知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在呼吸道感染7天后,心梗发生概率增加了6倍。而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尤其在冬季。其次冬季心梗发病率高,主要是因为寒冷的刺激,使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苯酚胺分泌增多,促使肢体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心脏工作负荷增大、耗氧量增加,心肌就容易缺血缺氧,引起心绞痛发生。同时,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苯酚胺本身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低温又使血小板易于凝聚,血液粘稠度增大,容易形成血栓,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原因。另外,冬天人们活动减少,又值冬季进补季节常常吃得多动得少,使血脂水平升高、血粘度增大,进而增加心梗发生的几率。
2.心梗有什么症状?
胸痛、憋闷、气短、大汗,左肩、左臂、后背等可有放射痛。
3.哪些人需要警惕心梗?
冠心病患者;肥胖的人;“三高”患者;长期吸烟的人。
4.如何预防心梗?
冠心病、三高病人规律服药;出门注意保暖,尤其脑袋、脖子等部位;规律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食物;规律日常锻炼,防止感冒。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两个月内,患者再次发作或死亡的风险较高,需严格生活管理,坚持终生服药概念,定期复查。
中风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1.为什么冬季易中风?
气温骤降,脑血管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可引发脑出血
室内外温差大,血压会忽高忽低,可使血管里的斑块不稳定,引发脑梗
2.中风有什么症状?
突然头晕或头痛;一侧肢体无力,走路缓慢易失去平衡;嘴角歪斜,或一侧眼睛看不见;突然口齿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说话。
3.哪些人需要警惕中风?
“三高患者”;明显超重或肥胖的人;吸烟、经常饮酒的人;有房颤或心脏瓣膜病的人。
4.如何预防中风?
三高病人规律服药;房颤、瓣膜病病人规范治疗;出门注意保暖,尤其脑袋、脖子等部位;规律饮食,少吃高油高盐食物;规律日常锻炼。因脑卒中治疗之后容易复发或者新发,再次出现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损伤,所以对病情的检测非常重要。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
1.为何冬季“慢支”易发作?
干冷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痰液阻塞,易继发感染。
温差加大,抵抗力降低,老年人更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甚至迁延不愈,引起慢支发作。
2.“慢支”有哪些症状?
咳嗽咳痰(连续2年以上,每次持续3个月以上);气短喘息(合并哮喘时较明显)。
3.哪些人需要警惕“慢支”?
长期吸烟者;常年接触粉尘、工业废气等污染的职业人员;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如老年人)。
4.如何预防“慢支”?
戒烟、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规律锻炼,增强体质防感冒;外出适当保暖,冷水洗鼻或佩戴口罩。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预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
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属于丙类传染病。
1.为什么冬季流感高发?
气温低,更适合病毒存活传播。
通风少,流感病毒靠飞沫和接触传染,冬季不通风利于传播。
湿度低,冬季室内干燥利于病毒空气中传播。
2.流感有哪些症状?
骤然发烧,常超过39℃(可冷得发抖);浑身肌肉酸痛;非常疲惫乏力。
注意:有时还可伴有头痛、较重的咳嗽等,观察24小时有明显上述症状建议就诊!
3.哪些人建议优先打疫苗?
6个月以上婴幼儿、儿童、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冠心病、三高、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缺陷等);医务人员及婴儿的家人和看护人员;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
4.如何预防流感?
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少揉眼睛、抠鼻子等;少去人群聚集场所,去时佩戴口罩;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当家长带有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出现流感病例时,患者应居家休息,减少疾病传播。在流感流行季节,老人与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1.为什么冬季“鼻炎”高发?
冷空气刺激,温差过大,易使过敏体质的人引发鼻炎。
空气干燥,湿度过低也可使鼻子的不适症状加重。
2.过敏性鼻炎有哪些症状?
鼻塞、流鼻涕(严重者可影响嗅觉);鼻痒、喷嚏不断;眼、耳、咽喉等多处也可发痒。与感冒的区别:过敏性鼻炎不具备传染性、不会引起发烧、不会导致咽喉疼痛。
3.鼻炎发作如何预防?
注意冬季口鼻部保暖;远离过敏原,定期清洗床单被罩等;适当运动锻炼,劳逸结合过敏性鼻炎尚无法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慢病管理,患者及家属应配合医生,在最小社会经济成本下,实现症状的最大控制,从而享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生活的质量,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又称诺瓦克病毒(NorwalkViruses,NV[1])是人类杯状病毒科(HumanCalicivirus,HuCV)中诺如病毒(Norovirus,NV)属的一种病毒。是一组形态相似、抗原性略有不同的病毒颗粒。
1.为何冬季诺如病毒高发?
气温低,适于病毒生存。
冬季通风少,利于病毒通过手、口、粪便、呕吐物等传播。
2.感染“诺如病毒”什么症状?
腹泻、呕吐(一般可持续2~3天);还可出现恶心、腹痛、头疼、发热等;儿童感染恶心呕吐更凸显。
注意:不要简单认为是吃坏肚子,症状较重或出现发热、脱水需及时就诊。
3.如何预防“诺如病毒”?
养成良好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食物生熟分开,充分加热后食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感染者需在家隔离,每日用家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染污的地方及物件。个人用品不共用。个人用品如毛巾、牙刷等,一定要杜绝公用。
当然了,除了注意预防上述冬天高发的疾病的同时,也别对同样可能进入高发期的“新冠”松懈!
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的习惯,让我们一起健康度过这个漫长的冬天!
···更多健康咨询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