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毗邻河南、河北,地处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而位于医院,是该地区医院,除了为聊城市万人口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之外,也肩负着服务周边区域的责任。
一直以来,医院都是本着“医教研并重”的原则,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郑福增、党葆实、李青、郭春杰、张彬、杨巧芝、王继跃等老专家们由医匠走向大医,使我们逐渐对认识疾病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度。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若要看好病,必须依靠逐渐积累的医学经验,这种积累绝非零星病例的简单堆砌。医院工作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要经过5年的系统理论学习,然后进入条件最好、医院经过严格规范化培训,他们可以师从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学习临床上最先进的使用技能,培训结束后再走上工作岗位便能迅速进入角色,胜任当前的工作。
即日起,我们将推出系列中青年医生的名片,他们各有专长,是医院的中坚力量、医学专家,相信以他们对职业的热爱、敬仰,对生命使命,可以更好地服务晋冀鲁豫边区老百姓。
今天为您推介的是神经内科四位中青年医师。
治病救人是医者最大的价值年轻医师经常问我,“如何才能当一名好医生?”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医生,必须要细心对待每位患者,而且要多下“慢功夫”。医生为患者看病时不能流程化,更不能单单依赖医疗检验设备和过往经验,而是要与每位患者进行耐心沟通,观察患者身体状况,做出准确诊断,尽最大努力避免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
帕金森病是神经内科的一种疾病,但是由于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多为单侧肢体发病,常表现为一侧手部或肢体笨拙无力,易误诊为脑梗死甚至颈椎病。因此,作为医者的我们,必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去年,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坐着轮椅来我院就诊。“医生,我母亲患有脑血管病,在很多地方都没看好,您帮忙看看吧。”患者家属告诉我,他们一直认为患者得的是脑血管病,一年多了不见好转。经过认真检查和细心观察后,我发现患者其实得的是帕金森病,而并非心脑血管疾病,于是,我告知患者家属情况后,为其制定了治疗康复方案,并在之后的日子不断为其调整用药方案,两个月之后,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四肢比之前有力气了,甩掉了轮椅,行走如正常健康人。
“郭大夫,感谢您的细致检查,才让我母亲的病得到了正确救治。”在一次复查时,患者家属的话让我更加坚定了细致行医的信念。
“让患者重新拥有健康,让其重回社会和家庭!”这是我们神经内科医师最大的心愿。临床中,我们面对的常常是一些高危患者,有些急危重症会随时夺取患者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我们,就是要不忘从医的誓言和初心,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解决病痛,使其重新点亮健康的“明灯”。
24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记忆犹新。晚上9点多,一个不慎吃了含有肉毒杆菌医院。这种毒素能够严重破坏人类神经,严重者会突发呼吸心脏骤停,有极高的死亡率。医院时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出现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晚11点左右,患者呼吸骤停。抢救生命,刻不容缓,我们争分夺秒为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一刻不停地捏动手捏式呼吸装置。上世纪90年代,现代化的呼吸机很鲜见,于是我们科室全体医护人员便轮流为其捏动呼吸气囊,“我们手里捏着的是生命,坚决不能放弃。”每个医生为其捏一两个小时,然后换其他医生再继续,就这样轮转了48个小时后,患者终于呼吸正常了!“我们从‘死神’的手中救回了患者的生命,就算付出再多努力也值得。”大家都为能挽救一个生命而激动不已。
患者的健康,医者的追求。作为医生,仅仅会治病救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些疾病一旦得了之后就很难治愈。近年来,我们在做好疾病治疗的同时,医院开展健康宣教,希望能够与大家携起手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全民健康的理念贯穿生活始终,向神经系统疾病“说不”。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会一直努力下去。
职责所在使命必达脑卒中又称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即俗称的脑出血、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病的特点是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我所在的医院神经内科专业就负责救治脑血管病。
十几天前,两个病人因为头痛先后来就诊,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普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神经系统的急危重症,如果不立即处理,生命危在旦夕。我们立即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实施了手术,目前患者已经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是因为颅内血管动脉瘤的出现,这些动脉瘤只有数毫米大小,一旦破裂就会导致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并迅速扩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甚至意识不清危及生命。过去,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只能靠输液打针来缓解头疼的症状,现在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将引发出血的动脉血管瘤进行栓塞,可以彻底治愈,不再复发。
现代医学就是这么神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过去许多绝症现在有了治疗方法,许许多多的患者得以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当医生24年来,时时刻刻感受着技术的更新和进步。我所在的科室,在医院领导、前辈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迅速。
自年始,我院神经内科逐步开展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动脉溶栓术、脑血管闭塞后血管再通术、动脉瘤栓塞术、急性脑梗死的动脉取栓术,以及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及经桡动脉通路进行神经介入诊疗等新技术,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同时,科室开展了锥颅微侵袭治疗脑出血、造血干细胞治疗疑难性神经系统疾病等特色技术。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是目前鲁西北最完善的神经重症治疗科室,对我市神经内科危重症的救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提高救治效率,年,医院启动了神经内科脑卒中绿色通道的建设。医院成立了急性脑卒中血管开通团队,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由丰富经验的专家担任负责人。一旦接到急性脑卒中病人,提前通知急诊科,急诊神经内科医生接诊后,10分钟内判断患者是否符合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启动绿色通道,通知绿色通道专职管理员立刻跟上,带领患者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快速检查,赢得宝贵的抢救机会。符合绿色通道的病人,医院实行“先救治后付费”,确保能够及时得到诊疗,医院给神经内科医生的“特权”,让医生抢救起患者来能够心无旁骛,医院社会责任的体现。
工作后,我发现很多市民对急性脑梗死(脑卒中)不甚了解,不知道这急需救治,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间。医院,医生护士往往比家属还着急,因为脑梗死发病4.5小时内是黄金抢救时机,如果能进行药物溶栓或介入取栓,病人可能恢复得非常理想。最新研究表明发病16小时、甚至24小时之内的脑梗死患者,仍能从介入取栓开通血管中获益,但耽误时间越长,恢复的效果越不理想。争分夺秒,拯救大脑,这是现代治疗脑血管病的理念。我想以后可以利用媒体平台多开展一些科普宣教,让更多的市民认识脑卒中。
朋友问我,做医生累吗?要说不累,是不可能的,连续几台高强度手术会带来身体上的疲乏,有时甚至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尤其是遇到急性脑梗死需要取栓的病人,常常通宵达旦。但看到患者因医院就诊,看到病人及家属期待的目光,我就充满了干劲,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工作中。我们其他同事也都是这样做的,为了病人,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医院的支持和大家的努力,在今年香医院专科排名榜上,医院神经内科位居榜首。
做一个“不知足”的医生
年,我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一直在医院神经内科工作。现在,我看上去跟其他医生没什么两样:架着眼镜、白大褂、黑皮鞋,出诊时很严肃,走起路来脚步生风。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医院搭建了一个大舞台,让我能在神经内科领域深入钻研、施展才能。年3月,医院领导及科室前辈的支持下负责成立了聊城市第一个神经内科专科监护室NICU。10年来,成功救治了大批神经系统急危重症患者,看到患者恢复了健康,我觉得这一切很值得。
举个例子,5月22日下午15时28分,张先生医院急诊科,发病前,张先生患有高血压病、Ⅱ型糖尿病、冠心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心房颤动等病症,属于神经内科急危重症。
15时41分行颅脑CT,急诊的同事诊断为脑梗死,并认为患者具备血管再通治疗的指征,遂收入神经内科。
16时15分,我的同事郝芳副主任医师为他注入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接着,亓立峰主任医师也赶到患者病房,认为其具有桥接动脉取栓的指征,在征得张先生家属同意后,他被推进了手术室。17时30分,在手术室,为张先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时顺利实施了血管再通治疗,手术顺利。
手术顺利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血管再通治疗后,还需要24小时的监护和全程管理,这个过程非常复杂,要防止患者高灌注损伤,并控制其血压、血糖、体温等在其个体化的指标内。因此,监护室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和管理,发现问题随时处理,让患者机体指标趋于正常。
张先生是当晚18:45分安返NICU,呼唤可以睁眼,但出现双眼球结膜重度充血、水肿等情况,医护人员为其给予激素、肾上腺素等,改善循环治疗,并“密观”病情变化。密观,简单两字等于医护的一夜无眠。5月23日9时39分,我和助手查房时,张先生是嗜睡状态,呼唤可睁开眼睛,并能配合完成简单指令,四肢可自主活动。回到办公室,我把张先生的家属喊来,告诉他们患者的病情危重,目前的病情不稳定。因为脑梗死3—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病情可进一步加重,治疗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脑疝、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癫痫发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中枢性高热、坠积性肺炎、应激性溃疡、脑心综合征、呼吸循环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极有可能出现心跳骤降,危及生命。谈完话后,张先生的家属表示理解,但复杂心情映在了脸上。
家属和医护,两个群体,尽管隔着一扇门,却都在为生命而努力及祈祷。5月24日10时34分,张先生可以自己睁开眼睛,可配合完成指令,四肢可自主活动,医护人员将张先生的呼吸机撤离,身体指征正在趋于正常。
其实,不仅仅是我,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都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坏消息”变成“好消息”。
这些年,我努力钻研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并总结经验,发表了一些论文,取得了一些成绩。干了这么多年,学了这么多年,我的体会是: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接触顶尖的专家多了,见得多了,就想进步,我想这是一个医生应有的品格,我会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在治病救人中收获幸福
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着高尚的医德修养。我常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就是:“要敬畏生命,不能轻言放弃任何一位患者”。多年来,也正是由于我们的不放弃,才换来了一个个生命的再次绽放。
十几年前的6月8日下午,家住范县的18岁女孩丹丹(化名)正参加高考的最后一门考试,但因头疼得特别厉害而不得不放弃考试,医院。入院当晚,女孩就出现了脑疝、昏迷。为拍胸片后发现其患有肺结核,通过对其病情分析,我考虑患者所患疾病为结核性脑膜脑炎,为其腰椎穿刺后最终确诊。于是,我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脱水降颅压、抗结核、保肝……并每隔一天进行一次鞘内的抗结核药物注射。患者的父母每天都处在煎熬之中,担心女儿能否渡过难关。医护人员们每天都对女孩细心治疗、护理,帮她闯过了脑疝、感染、肝功能损害等多个关卡。
二十多天后,女孩苏醒了,但是出现了眼球活动障碍、言语障碍。一个多月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女孩基本恢复了正常。此时捷报传来,优秀的女孩在缺考一门的情况下仍然被昆明的一所学校录取了。这就是坚持的力量,生命面前,永不言弃。
医生,有时也像是一个侦探,只有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认真做好每项检查,才能拨开层层迷雾,找到患者真正的病根。而且,医生做的是良心活,一点小的失误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当我们在为患者进行诊治时,一定要细心再细心。几年前,一个患者因为双下肢无力以“低钾血症”收住院,值班大夫为其进行补钾治疗后,患者体内的钾含量正常了,但是下肢无力反而加重了,而且出现了上肢无力。“任老师,有个患者的病情很奇怪,您看看是怎么回事吧?”一位细心的进修大夫找到了我。我仔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并进行了详细的查体,发现患者不仅有四肢瘫痪,而且有感觉平面、小便潴留,这绝不是低钾血症的表现,而很有可能是脊髓炎。于是,我抓紧安排护士给患者做了导尿,并安排了脊髓磁共振检查。最终,我的推测得到了证实。我们抓紧时间为患者改变了治疗方案,经过免疫球蛋白、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并逐渐好转,并最终顺利出院。
6年前的一天,我回父母家吃饭,父亲轻描淡写地对我说:“今天白天我左手的指尖麻了几阵,现在没事了,是不是颈椎有问题啊?”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这不一定是简单的颈椎病,说不定是脑血管的问题。第二天一早我带父亲去做了头颈血管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右侧颈内动脉狭窄95%。没有丝毫犹豫,我们尽快给父亲了进行了支架治疗。此后我们全家人都感到很庆幸,父亲那已经细若游丝的血管一旦闭塞,左侧肢体就瘫痪了,后果简直不敢想象,这对父亲,甚至对我们全家,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借此我提醒广大老百姓,一定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时间就是大脑”,脑血管病的治疗分秒必争,一旦发生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务医院进行及时诊治,不要在观望中错失最佳救治机会。为医者,必具佛心。每个来就诊的患者,身心上已经饱受病痛的折磨,作为一个医生,我们必须要尽最大努力为其治疗疾病,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医者仁心”四个字。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