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健康日,请

脑血管疾病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死率与致残率均甚高,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多数国家的三大致死疾病。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在我国死因顺位中居第一位。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

发病情况

临床上根据发病情况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以急性者多见。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卒中或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

急性脑血管病按其病变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前者常见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死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者多见的则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慢性脑血管病

慢性脑血管病起病隐匿,逐渐进展,如脑动脉硬化症和血管性痴呆等。脑血管病以动脉病变为多,但也有静脉发病者,如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

脑血管病常见的病因

引起脑血管病的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但常为多种病因联合所致。

血管壁病变

最常见的是动脉硬化,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动脉硬化两种。此外,还有动脉炎(风湿、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先天血管异常(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先天性狭窄等)、血管损伤(颅脑外伤、手术、插人导管、穿刺等)、恶性肿瘤、药物等所致的血管病损。

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以及各种心脏疾患所致心功能障碍、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液流变学异常

(1)血液黏稠度增高

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凝血机制异常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恶性肿瘤及服用避孕药等均可造成高凝状态。

其他

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附近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致脑供血不足。颅外形成的各种栓子,如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进入脑血循环。部分病人的病因不明。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与脑卒中发病机理无直接因果关系,故不能确定为病因,而称之危险因素。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史、吸烟、高脂血症,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如体力活动减少、超重、饮食习惯(高摄盐量及肉类、动物油的高摄入等)、感染等,均可增加人群脑卒中的危险性,都与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控制和有效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外还存在一些无法干预的危险因素,如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和脑卒中家族史等。

中医对脑血管病的认识

中风

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的范畴,另有少数表现为头痛、头晕者与中医“真头痛”、“眩晕”等病证有关。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僻不遂。因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症见多端,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邪特征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依其病位深浅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

以标实为重者,治当祛邪为先。

中经络者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以祛邪开窍醒神为主,治有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之不同。脱证急宜扶正固脱,治当救阴回阳。

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多虚实兼夹,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宜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预防与调护

重视观察,积极治疗

重视中风先兆症状的观察,并积极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预防中风,平时宜饮食清淡,忌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禁烟限酒、心情平和,起居有常,劳逸结合,预防性使用药物,调整血压,以防卒中和复中。

既病之后,加强护理,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瞳神、面色、呼吸、汗出等化;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痰诞;恢复期要进行肢体、语言、智能等各种功能训练;长期卧床者,注意保护局部皮肤,防止褥疮等。

关爱家人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llxzwmy/61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