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尽管这两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截然不同,但后期发生的缺血性损伤等一系列变化又有着共同的表现。
由于这两种疾病都有着较高的死亡率,有必要通过一种客观的指标对这两种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预测,尽早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应用,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已经发现常规MR扫描相比CT而言,对发现这些患者的脑结构损害更加敏感;
而特殊的序列,如DTI能够显示更加清楚的弥散性及白质的完整性,对揭示疾病的发展过程及预测预后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近期,比医院神经外科Sener博士和放射科的Hecke博士等人,在TBI和aSAH患者中应用DTI有了新的发现,对预测后期死亡有重要的意义,结果发表在了Neurosurgery杂志上。
已经研究发现,TBI患者中的DTI显示白质纤维减少,可能与神经纤维失联有关,与患者预后不良紧密相关;而DTI在aSAH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尚不清楚,目前主要的研究热点在利用影像学技术发现迟发型脑缺血方面。
本文的目的在于定量分析TBI和aSAH患者住院后12天的DTI参数,与随访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状态及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最终揭示了这两种疾病在发病后有着共同的神经结构的改变。
研究中纳入了2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创伤性脑损伤1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岁,TBI组的平均年龄为53岁,aSAH组为56岁;TBI组男女比例为5:1,aSAH组为2:3。
TBI患者中大多数为重型颅脑损伤(10例为重型,2例为中型);aSAH患者的Hunt-Hess分级绝大多数较高(9例在3分及以上);所有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内住院时间平均为25天,总平均住院时间为52天。
随访6个月时的死亡率为36.4%(TBI为33.3%,aSAH为40%);预后不良患者占63.6%(aSAH为70%,TBI为58.3%)。
TBI患者在住院大约12天时的MR表现主要如下: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硬膜下血肿,11例患者可见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都有挫伤性出血,并且与入院时CT相比均有增大;9例患者可见脑室内出血或脑室内含铁血黄色沉积;9例同时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1例患者尽管用脑室外引流进行治疗,还是发生了脑积水;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中线偏移。
而在aSAH患者中,9例患者在12天时仍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者术后存在少量的硬膜外血肿或积液;6例患者存在少量的硬膜下血肿或积液,其中1例患者接受过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例患者还观察到了脑组织内出血的表现;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室内出血;3例患者存在脑积水;另外在这组4例患者中也可观察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存在。
与DWI和ADC中发现的一样,19例患者在DTI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散受限。
随访6个月时非存活者和存活者,在12天时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0.40:0.42)、总纤维束数目(:)、纤维束平均长度(42mm:50mm)明显不同。但是两组患者中平均弥散系数无明显的差异。
图1TBI和aSAH患者三维纤维束重建,这两种疾病的非存活组和存活组在FA、纤维数目、纤维长度之间不同。FA,各向异性分数;TBI,创伤性颅脑损伤;aSAH,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BI和aSAH在6个月时,非存活组和存活组患者中也有相同的结果;但是,TBI组无论是非存活组还是存活组,在6个月时,FA和总纤维数目明显高于aSAH患者。
而在6个月时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之间比较,12天时的FA、纤维数目、纤维长度及弥散系数之间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可以观察到纤维长度变短与预后不良有相关的趋势。
作者主要观点
研究发现TBI和aSAH患者在入院后12天时的DTI表现、在6个月后非存活组和存活组患者之间在FA、总纤维数目、纤维长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说明这种显微结构的改变与预后是存在相关性的(无论是何种病理机制引起的损伤)。
DTI在aSAH中的发现与TBI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aSAH后也存在轴索损伤的情况。
DTI在两种不同发病机制的疾病中的表现提示,亚急性期DTI的表现是后期死亡的一个预测指标。但是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可能与预后良好组内的患者过少有关,还需大量的临床研究进行证实。
编辑
李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