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纵裂和小脑幕密度增高,您还诊断为蛛

解剖:

硬脑膜伸入大脑纵裂形成大脑镰,伸入大脑半球与小脑间形成小脑幕,相应部位即形成大脑镰硬膜下间隙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

病因:

桥静脉破裂,出血积聚于大脑凸面的硬膜下间隙,形成常见的颅骨内板下新月形硬膜下血肿,如出血积聚于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间隙,即形成较少见的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影像:

1.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1)单侧多见,表面光整,呈弧形、波浪状;

(2)有占位效应,邻近脑回脑沟受压,大脑镰移位;

(3)表现为大脑镰带状高密度影,宽约2~8mm,CT值约63~73HU,密度均匀;

(4)邻近结构:脑沟、脑池正常,周围脑实质无水肿;

2.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1)单侧小脑幕扇形高密度影,近幕缘侧光滑、锐利,远离幕缘侧边缘模糊,密度较低,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2)横断位可表现为“八”“M”“U”“V”型,累及大脑镰可表现为Y型

3.血肿与相邻蛛网膜下腔不通

4.随访复查,血肿多吸收较慢。

鉴别:

1.大脑镰钙化CT值较高,可达HU以上。

2.纵裂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范围相对较广泛,常见其他部位脑沟、裂、池内有高密度影,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相对局限。

(2)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不会出现在胼胝体的前钳和后钳。

(3)纵裂池内出血外缘呈毛刺状,出血量多量呈羽毛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外缘相对规整。

(4)纵裂池内出血多在一周内消失,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侧吸收较慢。

参考文献

1.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诊断——《影像诊断与介入诊断学》

2.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3.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出血的CT分析——《当代医学》

4.CT结合MRI诊断大脑镰和纵裂池出血的价值——《临床军医杂志》

5.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6.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诊断探讨——《中国实用医药》

无泪幽灵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会治疗好吗
白癜风早期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iuer.com/llxzwmy/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