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艾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喝、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风的发生常与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思虑过度、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本机理理复杂,但归纳起来,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气虚、阴虚证候逐渐明显。艾艾贴艾灸机理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清窍闭塞。

  西医学中,中风多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1.中经络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喝斜而无意识障碍。

  风痰阻络:兼见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脉弦滑。

  风阳上扰:兼见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痰热腑实:兼见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络瘀:兼见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风动:兼见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2.中脏腑

  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

  闭证: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

  脱证:兼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气息微弱,手撒口开,汗出肢冷,二便失禁。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1)中经络

  艾艾贴艾灸醒脑开窍,疏通经络。取督脉、手厥阴、少阴经穴为主。

  艾艾贴艾灸主穴:

  水沟,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

  艾艾贴艾灸配穴:

  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

  风阳上扰配太冲、太溪;

  痰热腑实配内庭、丰隆;

  气虚络瘀配气海、血海;

  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

  上肢不遂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

  手指不伸配腕骨;

  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太冲、风市;

  病侧肢体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

  足内翻配丘墟,照海;

  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合谷、太冲;

  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

  头晕配风池、天柱;

  复视配风池、睛明;

  便秘配天枢、支沟;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关元。

  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2)中脏腑

  艾艾贴艾灸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取督脉穴为主。

  艾艾贴艾灸主穴:

  水沟,百会,内关。

  艾艾贴艾灸配穴:

  闭证配十二井、太冲;

(注释:十二井穴包括:肺经少商,心包经中冲,心经少冲,大肠经商阳,三焦经关冲,小肠经少泽。以上六井穴在手指末端,两侧共十二穴,又称手十二井。脾经隐白、肝经大敦,肾经涌泉,胃经厉兑,胆经窍阴,膀胱经至阴。以上六井穴在足趾末端,两侧共十二穴,又称足十二井。十二井穴主治发热、昏迷、休克、心胸烦闷等症,因此临床多用于急救。近年来经络研究中亦多用于“经络测定。”)

  脱证配关元、神阙。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百会位于头顶,属督脉,内络于脑,醒神开窍作用明显;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促进气血运行。

  

  1.艾艾贴艾灸调理中风效果显著,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调理越早效果越好。

  2.中风急性期,若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应采取综合调理措施。

  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治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

艾艾贴为艾大团队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
白癜风有治疗好的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niuer.com/llxzwmy/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