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意外死亡多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为研究在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应急体系内工作人员意外死亡原因及对策。我们通过疫情发布(1月12日-2月22日)正常渠道(中央媒体、当地党政媒体等)报道的抗击疫情牺牲人员信息,进行了收集和统计。结果显示:共有78例意外死亡,其中男74例(94.9%)、女4例(5.1%);年龄平均为48.06岁。死亡人员的职业分布为,公务人员39人;警察及辅警26人;医生7人;经理及职工3人;村民2人;志愿者1人。在疫情最严重的两周之内(1月24-2月9日)发生74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抗击疫情的劳动和紧张强度,成为意外死亡的诱因。死因分布显示,心源性39例(猝死25例,急性心梗塞14例);交通事故14例,脑源性13例(大脑出血9例,小脑及脑干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梗1例);8例心脑血管疾病(无法确定在心源性或脑源性之间者);双侧肺气肿并心衰1例;窒息1例,急性肝衰竭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1例。从占比较高的心脑血管意外与交通事故看,这些原因与平常的意外因素基本一致,所以即便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平时推广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应该也是可以借鉴采用的。02
慢病患者意外死亡风险更高
在抗击疫情期间,时间紧任务中,必然导致很多参与其中的人有巨大的生理、心理、责任压力。最终体现在机体功能的超常消耗、衰竭和崩溃,使意外死亡成为不可避免。主要死亡原因中,14例(18%)是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说明在管理上、实践执行中存在漏洞,应当加强,此处不再赘述。有60例(76.9%)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从数据看,这些人普遍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糖等。在对抗疫情期间,面对高应急(目标要求高、早期力量不足)、高强度(连续数天直至10余天的加班加点)、身体高应激(不能较好地休息,身体应激会加强基础疾病的恶性反馈)的持续状态,更容易导致病情恶化直至危及生命。03
应让更多人熟识危险征兆
心源性猝死虽然来得突然,但并非毫无征兆,围猝死过程中有很多症状会提前1周-2周甚至更早表现出来,如果这些异常现象能够深入人心,就可以让很多人在危险来临前有所准备。研究显示,许多人在发生心跳骤停前有数天、数周,甚至数月存在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主诉。
约半数心跳骤停者在猝死前一个月内求诊过,但其主诉不一定与心脏有关。
在医院外发生心跳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预测心跳骤停的发生。
约半数以上的猝死患者在2周内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
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出现临床体征。主要有突然意识不清或抽搐,呼吸迅速变浅、变慢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皮肤出现发绀,神经反射消失,有些患者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从时间分布看:围猝死前期(先兆期)通常在发病前两周左右,患者自觉有身体和心理的负荷过重,有前趋先兆症状,身体还能够代偿。
在这一阶段,应自觉休息,缓解疲劳,主要补足睡眠;寻求亲朋好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