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出现双侧眼睑下垂的脑干梗死,你见过吗

临床上出现单侧眼睑下垂比较常见,常见的病因有动眼神经麻痹,是病因有急性大脑脚梗死和颅内动脉瘤导致单侧动眼神经损伤引起单侧眼睑下垂,眼球活动功能障碍,出现复视等的症状,出现双眼眼睑下垂常考虑为全身性疾病,特别要注意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单纯表现为双侧眼睑同时下垂的脑干梗死,在临床上少见,现报道一例。

病史汇报

患者,男,73岁,系“突发双侧上眼睑下垂6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6小时患者晨起前出现双眼上眼睑下垂,双眼不能睁开,右侧较左侧明显,无口角歪斜,无明显肢体功能障碍,

PE:BP/80mmHg,神志清,两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等对,双侧眼睑下垂,双侧眼球活动自如,双侧鼻唇沟等对,伸舌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颈软,气管居中,两肺呼吸音清,无明显的干湿啰音,HR80次/分,律齐,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实验(-),双侧跟膝胫实验(-)甩头实验阴性,扫视无过冲和欠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入院头颅CT未见异常;

初步诊断为:双侧眼睑下垂病因待查,1.重症肌无力?2.急性中脑梗死?

病史分析:患者入院时主要表现为双侧上眼睑下垂,无其他动眼神经麻痹的表现,无明显的定位体征,我们首先考虑是否有重症肌无力(眼肌性),重症肌无力的首发症状多起于眼部,主要表现为上睑下垂,上睑退缩,眼外肌麻痹,瞳孔异常及辐辏和调节异常。该患者表现为晨起时发现双侧眼睑上抬不能,没有“晨轻暮重”的临床表现,给予“新斯的明”实验,患者眼肌无力无好转。进一步给予头颅磁共振检查。考虑为急性中脑梗死,恰好不全损坏了双侧的动眼神经导致双侧眼睑下垂,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出来,4天后患者完全好转出院。

头颅磁共振检查:脑干见长T1和T2信号,DWI阳性

最终诊断为:1.动眼神经不全麻痹;2.急性脑干梗死(中脑)

讨论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

核性及束性麻痹:因动眼神经核在中脑占据的范围较大,故核性损害多引起不全麻痹,且多为两侧性,可见有神经梅毒,腊肠中毒及白喉等。束性损害多引起一侧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同侧瞳孔扩大,调节机能丧失及睑下垂,眼球被外直肌及上斜肌拉向外侧并稍向下方。

1.脑干肿瘤: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出现交叉性麻痹,即病变节段同侧的核及核下性颅神经损害及节段下对侧的锥体束征。颅神经症状因病变节段水平和范围不同而异。如中脑病变多表现为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桥脑病变可表现为病变侧眼球外展及面神经麻痹,同侧面部感觉障碍以及听觉障碍。延髓病变可出现病变侧舌肌麻痹、咽喉麻痹、舌后1/3味觉消失等。脑干诱发电位、CT、MRI可明确诊断。

2.脑干损伤: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长时间的昏迷,且有眼球运动障碍等,诊断不难。

3.颅底骨折:颅脑外伤后可损伤颈内动脉,产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出现眼球运动受限和视力减退,同时可有头部或眶部连续性杂音,搏动性眼球突出。

周围性麻痹

1.颅底动脉瘤:动眼神经麻痹单独出现时,常见于颅底动脉瘤而罕见于其他肿瘤。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多有慢性头痛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亦可以单独的动眼神经麻痹出现。脑血管造影多能明确诊断。

2.颅内占位性病变(intracranialspaceoccupyinglesion):在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及脑肿瘤晚期,一般皆表示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表现为病侧瞳孔扩大及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可出现瘫痪,继之对侧瞳孔也出现扩大,同时伴有意识障碍。根据病史及头颅CT检查多能明确诊断。

3.海绵窦血栓形成及窦内动脉瘤:可表现为海绵窦综合征,除了动眼神经瘫痪外,还有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眶内软组织,上下眼睑、球结膜、额部头皮及鼻根部充血水肿,眼球突出或视乳头水肿,炎症所致者常伴有全身感染症状,结合眶部X线片及腰椎穿刺及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

4.眶上裂综合征与眶尖综合征:前者具有动眼、滑车、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第一支功能障碍,后者除此3对颅神经损害外,常伴有视力障碍,结合眶部视神经孔X线片,血液化验、眶部CT等多能明确诊断。

5.脑膜炎:脑膜炎引起的动眼神经损害多为双侧性,且多与滑车、外展神经同时受累。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蛋白定量增高。

体会

对于突发出现双侧眼睑下垂的患者,我们在想到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同时,要考虑急性中脑损坏导致的双侧动眼神经麻痹可能。中脑病变有时仅仅表现为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的损坏,患者往往有轻度的复视,无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在临床上不仔细的体检,往往容易漏诊。

编辑:斜杠青年

投稿及合作:zhaojin

helianhealth.


转载请注明:http://www.naozhuwang.com/jfxnzwm/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