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温不定,早春的“倒春寒”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冷热交替,血管就会收缩膨胀,心脑血管负荷加重,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气温:一定情况下也会致命
据专家介绍,心脑血管疾病(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类主要由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引起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如果自身心脑功能脆弱,就很难适应气温骤升骤降的变化,发生心脑血管的意外。注意以下防控建议
那么,初春时节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安稳渡过气候多变的季节交替期呢?对此,疾控专家雷世光表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发病前的预防),即无病防病发生;二级预防是为了降低再次发生的危险及减轻致残率,即患病后防止再发病。预防细节1:防栓塞初春时节,气候多变,时冷时热,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造成供血不足,严重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患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抗栓治疗,以预防栓塞的发生。预防细节2:睡醒不着急起床早晨起床要缓一缓,尤其是老年人,醒来先不要急于起身,起身后先不要急于下床,下床后先不要急于走动,让身体逐渐适应。预防细节3:晨起一杯水一天当中,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以早晨时段最为集中。因为人体生物钟在清晨醒来时逐渐兴奋,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加上一夜未进食进水,血液黏稠度高,特别容易出现血管堵塞或缺血性偏瘫等。因此建议大家起床后先喝一杯温开水。预防细节4:科学晨练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应该特别注意。预防细节5:饮食把控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如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有助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Tips?心脑血管疾病食疗方
取莲藕去皮切片,黑木耳数枚,冬瓜适量用水煮熟,连汤食之。莲藕有降脂作用,黑木耳可软化血管,冬瓜利尿降压。其用量可随个人食量而定。
取茶叶、分心木各10克,莲子心5克,此为1日量,沸水冲之当茶饮。分心木有理气止痛作用;莲子心味苦性寒,是清心降压之良品;茶叶提神醒脑,化痰消食。三味合用,具有降压、凉血、止痛之效。适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引起的头痛、眩晕、郁胀等。
取红参粉2克,三七粉1克,鸡蛋2个。鸡蛋打碎,加入药粉,加入适量盐、味精,添水搅匀,放锅内蒸成蛋羹状,每日食用1次。红参强心补气,三七活血止痛,两味合用,一补一泻,加之鸡蛋的补养作用,特别适用于素体脾胃虚弱又患有心脏病的患者。
取丹参30克,红枣15枚,生姜片10克。将丹参与红枣、生姜同煎,待枣半熟时,用牙签将枣扎几个孔。枣煮熟后取出,去皮食之。以上为1日量。此方适用于冠心病兼脾胃虚弱的患者。
疫情期间,“等不起的病”
仍需及时治疗!
初春季乍暖还寒,脑血管疾病高发。但严峻的疫情,让很多患者“望疫却步”。即使在疫情期间,一旦发生脑血管急症,均应及时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减少死亡和残疾。“早诊断、早治疗”仍是适用于所有脑血管病患者。虽是特殊时期,但突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重症肌无力危象医院救治。同时,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居家期间也要提高警惕,按时服药,避免不必要的危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