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扎西
转换:俊霞
编辑:刘健
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般信息、高发地区、死亡与节气的关系,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集全国20医院中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住院患者,采集其一般信息、入院及死亡时间信息,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并绘制雷达图对患者发病及死亡情况与节气的关系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年,共有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其中性别记录缺失例,男例,女例;有年龄记录者例,年龄分布以45~64岁为主,共例,其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年龄段。年立春至年大寒患者为例,雷达图显示,小暑、立冬、霜降发病人数较多。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共例,雷达图显示,处暑、寒露、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冬至死亡人数较多。总体来看,寒冷、炎热发病人数多于其他季节,且死亡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季节(P=0.)。结论:—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发病和死亡有一定的年龄和季节分布趋势,但是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仅作为探索性分析,未来尚需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发现季节、年龄与该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HIS;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死亡时间;节气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1]。还可见因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SAH典型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体征[1]。剧烈活动中或活动后出现爆裂性局限性或全头部剧痛,难以忍受,呈持续性或持续进行性加重,有时上颈段也可出现疼痛。常见伴随症状有呕吐、短暂意识障碍、项背部或辖制疼痛、畏光等[1]。中医古籍中所记载的真头痛、中风与本病相似[2],如《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本研究选择全国20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中的住院患者信息[3],对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入院节气及死亡节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真实世界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节气的分布特点,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防提供流行病学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建立的HIS数据仓库[3]。主要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信息、医嘱记录等。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年20医院HIS库中第一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并将费用小于元或住院天数大于d的患者排除,最终纳入患者例,其中死亡患者例。
1.3?数据规范化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第7版西医《内科学》[1]对西医诊断进行规范化。根据《中医内科学》(新世纪创新教材)[4]对中医证型等信息进行规范化。
1.4?分析指标及方法
使用频数分析方法,对纳入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节气、死亡节气。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SAS9.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基本处理、以及描述分析,采用SPSSclementine12.0及Excel绘制患者入院节气及死亡节气雷达图。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纳入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性别记录缺失者例,其中男例,女例,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
患者年龄中位数为52岁,年龄记录缺失例,提示有一半以上患者为中老年人。年龄分段中以45~64岁患者最多,有例(49.36%),其他依次是18~44岁例(23.54%),65~74岁例(12.88%),1~17岁例(7.32%),75~89岁例(6.77%),90~岁5例(0.13%)。从—年患者资料显示,年立春至大寒患者为例,年龄中位数51岁;年立春至大寒患者为例,年龄中位数52岁;年立春至大寒患者为例,年龄中位数53岁。
2.2?—年各节气入院情况分析
对入院日期为年立春开始至年大寒结束间的病例按照入院日期的24节气分布进行统计,并作雷达图。根据表1和图1所示,—年3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主要集中在小暑(5.03%)、立冬(4.81%)、霜降(4.75%)、冬至(4.72%)和小雪(4.69%)5个节气。根据表2和图2所示,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集中的前5位节气为小雪(7.67%)、冬至(6.79%)、寒露(5.91%)、霜降(5.79%)和立冬(5.66%)。根据表3和图3所示,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集中的前5位节气为立夏(5.86%)、雨水(5.54%)、惊蛰(5.46%)、小暑(5.46%)和谷雨(5.23%)。根据表4和图4所示,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集中的前5位节气为雨水(5.62%)、谷雨(5.08%)、惊蛰(5.00%)、清明(5.00%)和立冬(5.00%)。综合3年的结果显示,立冬、霜降、雨水等处于冬春季的寒冷节气及立夏所处的夏季发病人.
2.3?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节气分析
本研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死亡共例。其中死亡人数较多的节气依次为处暑10例(9.43%)、寒露7例(6.6%),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冬至均为6例(5.66%)。见表5。不同节气与患者死亡的关系用雷达图表示,如图5。
霜降、立冬、冬至、大寒、雨水等处于冬春季的寒冷节气及立夏、小暑、大暑、处暑所处的夏季死亡患者数与其它季节患者数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的精确检验显示P=0.0.05,可认为寒冷、炎热时患者死亡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季节。
3讨论
3.1?从二十四节气探索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与死亡节气分布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历法,是对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节气变化时,人体生物学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节气的阴阳转化与疾病的恶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5]。
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中医“中风”范畴,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4]。中医理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与四时规律同步。《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因此,人体的气血常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运行存在于不同的部位[6]。
本研究显示,在—年,发病人数较多的节气为小暑、立冬、霜降、冬至、小雪、寒露、大寒、谷雨。死亡人数较多的节气依次为处暑、寒露、立夏、小暑、白露、立冬、冬至、雨水,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各个季节均有发生,在寒冷、炎热节气时发病及死亡人数多于其他时间段。由于每年均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因此对每年的节气进行单独分析。年患者在小雪、冬至、寒露入院人数较多,说明冬季寒冷时发病人数较多。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化收藏,六气太过,就成为六淫,而成为致病因素。六气与现代气象学中的某些因素相对应,如气温高低与寒、火、暑等有关[6-7]。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凝滞,寒邪侵袭易使人体气血津液运行迟缓,凝滞阻塞而不通,发为瘀血,血瘀日久而出血[8]。年患者在立夏、雨水、惊蛰发病人数较多,说明当年春夏季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发季节,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年的气候特征有关。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为.0mm,比常年偏少38.8mm。年平均气温9.8℃,较常年偏高1.0℃,是年以来历史第4高值。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冬季和春季全国平均气温分别居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高和第2高[9]。年,气温偏高,火、燥二邪袭人。火为阳邪,火性炎上,升散为主,故火热之邪易上袭,侵犯于脑,易耗气伤津,损伤阴精为痰、化饮,火热迫血妄行,溢出脉道,或热伤气血,气虚摄血无权,溢于脉外[10]。燥性干涩,易耗伤津液、化热化火,血溢脉外,则出血[10]。
年患者在雨水、谷雨、惊蛰、清明、立冬发病人数较多。说明寒冷冬春季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发季节。冬春季节寒冷干燥,寒性收引、凝滞,凝滞阻塞而不通,发为瘀血,血瘀日久而出血;燥易伤津液,化热化火而出血。以上3年的统计可以看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寒冷、炎热节气时发病及死亡人数较其他时间多。
从西医角度看,蛛网膜下腔出血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年龄、吸烟、饮酒、劳累、高血压等方面[11-12]。在气候方面,有文献报道,脑卒中的发病明显受到气温影响。许多学者认为,气温这一最贴近患者实际情况的指标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U”“V”或“J”字形关系,即当气温低于或高于某一临界温度时,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升高[13]。Coelho等在巴西圣保罗研究发现:气温在20℃以下时,脑卒中患者入院率较低;随着气温的升高,达到23~24℃时最高,随后又再次下降[13-14]。曾贤翠等对甘肃白银市脑卒中病例研究发现,该地区冬季为脑卒中高发期,约占全年的28.5%。由于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机体抵抗力差,当季节交替或过于寒冷、炎热时,机体调节能力较弱,易于发病[13-15]。因此,中老年人在冬春季节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积极控制高血压等疾病;在夏季要注意防暑,防止气温过高,血液循环加快,发生出血。
3.2?HIS真实世界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真实世界HIS数据库提供全国范围内大样本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信息,涉及不同节气,对该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信息、诊断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这些真实世界临床证据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及预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6-17]。但是本研究为基于电子医疗数据的回顾性分析,数据来源于全国20医院,数据缺失极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偏倚,是回顾性数据分析难以摆脱的桎梏[18]。其次,本数据库无电子病历的文本内容,难以了解患者的具体发病时间及发病特点,对于疾病发病及死亡节气的分析结果有一定差异。作为回顾性数据,仍要结合前瞻性的研究才可得出最终的科研结论[19]。
[注]更多信息和参考文献均略,需要者请与编辑联系。
作者简介:
许凯1,2,谢雁鸣1,张寅1,支英杰1,刘艳3,庄严4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700;2.中医院,
北京40;3.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北京872;4.中国医院,北京48)
通讯作者:支英杰(-),女,辽宁大连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Email:yj_zhi
.北京哪里白癜风病看的好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