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便是动脉瘤,根据具体的出血部位不同,病因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文介绍的这例患者在2个不同的部位出现了出血,并且都是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部位。他的病因是什么呢?一起来看看。
病例回顾
38岁男性,既往高血压,突然出现头痛和呕吐而就诊。患者来诊时烦躁不安,血压为/mmHg,没有脑膜体征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眼底检查正常。
患者接受了头部CT平扫,显示矢状沟旁右侧区域和左侧中脑环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A、1B)。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排除了动脉瘤(图1C~1F)。DSA的静脉期和MR静脉造影也都正常(图1G~1I)。
脑部MRI(图2)的FLAIR序列则显示双侧顶枕区和基底节的高信号病灶,提示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患者在接受抗高血压治疗后,病情逐渐康复。
图1患者的CT(图1A、1B)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相关检查(图1C~1I)未见显著异常
图2患者MRI扫描的FLAIR序列(图2A、2D)显示双侧顶枕区和基底节的高信号,提示PRES;相应的DWI(图2B、2E)和ADC(图2C、2F)序列未见弥散受限
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表现为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同时出现在了两个不太常见的部位。
首先是在环池区域,这个区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通常不是由动脉瘤引起,而是静脉破裂。大约10%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这种方式呈现。此外,还有极少的可能性是椎基底动脉瘤破裂、颈椎动静脉畸形或硬脑膜动静脉瘘引起。
另一个出血部位是局限于脑凸面少数脑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没有其他出血,这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例约占7%。这又是一种非动脉瘤形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以及年轻患者的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所引起。其他原因还包括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感染、凝血障碍、烟雾病、脑血管炎和PRES。
既往有研究报道称,有5%~17%的PRES患者可出现颅内出血,主要表现为脑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微出血或脑实质局灶性血肿。严重高血压以及相关的大脑自动调节受损和软膜血管破裂可能是PRES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但对于血压正常的PRES患者,发生出血同样也不少见。另一种机制是在大中型血管收缩后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具体机制目前尚无定论。
对于本例患者,考虑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血管痉挛的可能性,经治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进一步检查,没有发现血管痉挛的征象。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发病后第4~9天,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非动脉瘤性的出血,尤其是环池部位的出血,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更低。
本病例引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在同一个患者中发现两个不同部位特点的病灶时,哪种影像学检查方式最为理想。临床上,高质量的CTA足以鉴别引起环池出血的椎基底动脉瘤,而对于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评估,MRI+MR静脉造影便足够了,只有在无创检查未能查明结果时,才有必要做DSA。因此,本例患者的DSA检查是可以不做的。
如果考虑患者有血管炎或RCVS,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血管成像。由于这两种情况更常与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因此当发现患者在左右两侧同时出现出血灶时,应当考虑到这两种疾病的可能性。
要点总结
?中脑环池和脑沟蛛网膜下腔出血更常见于非动脉瘤性病因;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在急诊CT扫描中可表现为中脑和脑沟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无创的血管影像学检查通常足以鉴别出这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
医脉通编译自:IyerRS,AkhtarS,MuthukalathiK.Perimesencephalicandsulcalsubarachnoidhaemorrhage:aninterestingpresentationofposteriorreversibleencephalopathysyndrome[J].BmjCaseRep,,:bcr--.
镜影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