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出血临床症状不典型,出血形态多样,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认识其临床及MRI表现特点对及时、准确诊断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肿瘤发生出血机制:肿瘤内新生病理血管的管壁薄或因肿瘤本身富含的血管发育不良、结构异常;肿瘤生长迅速,瘤内血供差而发生坏死出血;肿瘤浸润、快速生长使血管拉伸、扭曲、受压以致血管变性、坏死、破裂等是出血的危险因子。另外,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肿瘤免疫机制失调、放疗、化疗、颈内动脉造影、脑室腹膜分流或心排出量引发颅内压剧变或头部小的损伤等均可触发肿瘤血管出血。
易于出血的肿瘤有转移瘤、胶质瘤、垂体瘤、神经鞘瘤等。肿瘤合并出血时:MRI平扫+强化+SWI序列诊断有优势。
肿瘤新生血管的特点:肿瘤新生血管的功能和结构与正常的血管相比,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即粗细不均、血流缓慢、成熟性差和管腔不规则等。此外,肿瘤的生长速度较快,这就导致肿瘤的灌注血管不足,灌注血管内的血氧被充分利用,从而使得肿瘤灌注血管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此时SWI图像上的肿瘤血管与静脉血管类似,呈现低信号,但是单纯性脑出血无类似的肿瘤血管。
SWI序列:肿瘤的良恶性判别可以从血管增生和微出血两个角度来观察。侵袭性肿瘤有血管增生迅速,多发微量出血的倾向。常规的MR序列对肿瘤内部结构显示不佳,即使对比增强扫描也很难清晰显示。SWI能更好的显示肿瘤的边界和发现肿瘤出血。在传统的增强后T1WI上,肿瘤常呈一片弥漫增强,而SWI很好的显示了增强后T1WI没有显示的肿瘤内静脉和出血。
由于SWI对小血管及出血敏感,故其成为了解肿瘤内部结构的优选方法。因此SWI较增强的T1加权像能更好确定肿瘤边界、内部结构、出血和静脉结构。肿瘤内出血的代谢产物与其病理分级相关,SWI也可用以观察肿瘤内微血管形成及合并微出血的情况,有助于肿瘤分级。
发现肿瘤组织结节状强化。
CT影像特点:①出血灶的形态不规则或密度不均匀,有别于脑出血常为均匀的类圆形团块,毕竟合并肿瘤组织;②肿瘤出血病灶多强化,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一般无;②出血灶周围有较广泛的大片脑水肿低密度区,持续时间长,而一般脑血肿周围常仅有薄的水肿带,持续时间短;④病变多发生于脑叶与不同肿瘤有关,,而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基底节区;⑤病灶位于远离中线的脑叶,然而占位现象如中线结构移位和脑室受压比一般高血压脑出血明显。这些特点有助于出血性瘤卒中与脑出血的鉴别。
肿瘤合并出血MRI常规表现:出血量小时,可见肿瘤组织。出血量大时脑内出血,未见明显肿瘤病灶:,肿瘤和出血分辨不清或淹没。根据不同肿瘤特点,出现不同性质强化,如结节状强化或环状强化;其出血灶有与其出血量不相称的灶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
临床鉴别诊断:脑肿瘤患者中以脑卒中起病并非罕见,尤其老年人常伴有脑萎缩,颅内空间大,使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不易表现出来或者比较轻,特别是位于额、额叶静区的脑肿瘤在病变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没有神经的定位体征。有的出血性瘤卒中患者临床表现为偏瘫、癫痫、意识障碍等症状,其与血管病性急性脑出血区别在于:后者病情达到高峰后均有不同程度之症状缓解,若无继发性因素,则一般不会再波动;而前者在治疗后,因瘤周围脑水肿之改善,症状可一过性好转,而后又恶化,或发病后病情无逆转,逐渐加重,在治疗中的动态观察,对区别二者很重要。
影像鉴别诊断:高血压病脑出血: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年龄较大,出血部位多位于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出血灶的形态较规则;高血压病脑出血遵循血肿信号强度的演变规律,即高信号带由外周向中央伸展,最终使血肿呈高信号;增强扫描高血压病脑出血一般无强化,也可有轻度环形强化,而肿瘤出血多有强化,有时可见到强化的瘤结节;高血压病脑出血血肿周围水肿带薄,持续时间短,肿瘤出血灶周围有较广泛的大片脑水肿区,且持续时间长。
诊断思路:占位效应(CT或磁共振提示出血)------血肿无特发部位,出血灶密度不均、相态欠规整----MRI及增强扫描(查找强化的肿瘤组织,强化后病灶较平扫增大、壁结节)---SWI发现肿瘤血管(提示肿瘤)-----简接征象(肿瘤合并出血占位重、水肿重、持续时间长、灶周血肿与血肿期领不符,出血后即明显水肿)-----动态观察不符合血肿信号演变规律-----含铁血黄素环不完整-----脑肿瘤合并出血在治疗后因脑水肿改善,症状一过性好转,而后又恶化或者进行性加重------单纯脑出血病情到达高峰后稳定-----既往高血压病史较少,发病前就有头痛,呕吐等症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