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简介
患者,男,54岁
主诉:头痛伴恶心、呕吐3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约3小时前休息时突然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意识障碍,无四肢抽搐,遂由家属带至本院诊治,急诊查头颅CT:1.左侧枕叶脑出血2.蛛网膜下腔出血3.双侧基底节区腔梗4.颅脑术后改变,经对症处理后,以“脑出血”收入院。发病来,无发热,精神欠佳。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约15年,脑动脉瘤密网支架植入术后约2个月。
查体:血压:/97mmHg,神志清,GCS评分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轻度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未引出。
影像学检查
年8月18日头颅CT提示1.左侧枕叶脑出血2.蛛网膜下腔出血(图1)。
图1
诊断:1.左侧枕叶脑出血2.蛛网膜下腔出血3.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后4.高血压病
年6月4日行脑血管造影:
左侧颈总动脉造影:左侧颈内动脉C1段夹层动脉瘤(图2)
左侧颈内动脉正侧位造影(图3):左侧大脑中动脉瘤(9.38mm*7.07mm)、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6.79mm*5.12mm)
年6月10日行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左侧颈内交通段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左侧颈内动脉C1段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术:
术前造影(图4)
左侧大脑中动脉瘤pipeline支架植入过程(图5)
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pipeline支架植入过程(图6)
支架植入术后造影(图7)
左侧颈内动脉颈段夹层动脉瘤wallstent支架植入术后(图8)
术后予年6月13日头颅CT检查:
图8
术前与术后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药物治疗。
年6月16日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杯(图9)
本次入院后年8月18日头颅MR检查:
T1(图10)
T2(图11)
SWI(图12)
MRA(图13)
MRV(图14)
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前复查头颅CT(年8月25日):
图15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5%,患者每年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概率约为0.95%。然而,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致死率可达40%。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及时干预非常重要。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diverter,FD)的出现,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理念,将以往的囊内栓塞转向载瘤动脉的重建。由于其较普通颅内支架拥有更细密的网格以及更强的血流导向能力,所以更有利于动脉内皮细胞的移行生长及瘤颈覆盖闭合。通过FD的高金属覆盖率和高网孔率设计,对局部血流进行重塑,将载瘤动脉向动脉瘤内的冲击血流导向远端正常血管内,从而减少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使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得以改善,最终在动脉瘤内形成血栓,进而实现动脉瘤的闭塞。
远隔性颅内出血指发生在颅内远隔病灶部位的出血。开颅术后手术部位与周边出血较常见,但在远离手术部位出现迟发颅内血肿则较少见,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术后出现颅内远隔部位出血更少见。迟发性脑实质出血也是FD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其较多发生在FD治疗的同侧大脑半球,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远隔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46%。多出现在手术后1周(最多3周)内,远隔性颅内出血主要以同侧脑叶型出血的形式发生。目前这些出血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是出血性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主要ICH年风险为1.1%~1.8%,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未破裂动脉瘤“双抗”治疗引起颅内出血风险为1.1%~2.2%,但在破裂动脉瘤中增至6.9%~7.7%。且使用不同的支架可能在引起远隔性颅内出血起着关键作用,将普通支架改为血流导向支架会增加发病率。②缺血性病变的出血性转化是引起颅内出血的另一个常见原因。由于部分病人可能在介入治疗前已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也可能由于介入治疗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异物(介入器械涂层材料)导致的远端微栓子形成,引起远隔部位梗死后再出血。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术中出现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6.79%。术后24h内发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94%。③血流动力学改变。研究发现:在颈内动脉虹吸部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可改变血压波形,引起较大脉压,增加传递到大脑远端动脉的压力。这可以用Windkessel效应来解释,即:动脉弹性可抑制动脉脉冲波,有利于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流量。当动脉顺应性减少,血流压力波向远处传递过程中,会导致收缩压峰值较高,舒张压数值降低,脉压增大。这种改变可能导致大脑远端出血。④血压变异性。高血压是引起脑出血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与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动态血压监测对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远隔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46%。这一事件主要发生在支架、高血压和ICA上的UIA患者。一旦出现会导致较高致残率和病死率。本例患者既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使用多个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左侧前循环系统动脉瘤,术后严格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具备多重危险因素,远隔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极高。因此,完善术前检查,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减少并发颅内远隔部位出血的有效手段。
廖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