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
卒中
Cerebral
Stroke
脑卒中也称脑血管意外(CVA),也就是一般人们口中说的中风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又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脑卒中发病因素及并发症
发病因素包括多种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房颤动,熬夜,吸烟,酗酒,超重与肥胖,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等。
脑卒中病发后会主要是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损伤,病发后的一年内,只有3%-10%的病人可以恢复到正常的高质量生活状态,即和发病之前没有差异,剩下的约30%的病人会留下后遗症,如异常步态,认知障碍等一些残疾问题,脑卒中患者大部分也会伴有肩关节半脱位。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也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功能障碍有哪些
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和下肢都会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一般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发病之后待病情稳定进入早期康复阶段,此时属于软瘫期,患者肢体失去神经支配,无法控制自主运动,通常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最好,所以此时介入为最佳时间段;随着病情发展进入中期,这时患者属于部分分离运动期或分离运动期,此时患者能独立完成一些运动,神经肌肉控制已经恢复一部分,此时肌力,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平衡和协调运动相对较差;一般6个月之后进入后期,此时属于后遗症阶段,患者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但会遗留有步态问题,这种情况原因会追踪到早期肢体失去控制时所形成的异常步态,由于当时没有进行严格的指导训练和纠正所以遗留到现在,是非常难以改正的,所以一定要在早期康复阶段把握好时机。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肩胛骨控制训练)
第一阶段训练内容(第一周):
肩胛骨活动度训练:
主要采用被动活动手法,使患者处于侧卧位,治疗师位于患者身后,嘱咐患者保持侧卧位置不要动,一只手放在患者肩部,用于固定患者肩关节,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成八字卡在患者肩胛骨下角将患者肩胛骨向上推,下拉,左右推动,上回旋以及下回旋六个方向进行反复推动,这是纯被动手法,经过一周的训练以后,引导患者肩胛骨自己做上面六个方向的运动,若患者无法独立完成,治疗师可辅助患者一同完成,根据患者情况可以再次增加难度,比如加入一点点阻力,让患者做小强度的抗阻训练,务必记住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天做两次,持续训练一周。
第二阶段训练内容(第2-3周):
肩胛骨PNF训练:
患者侧卧位通过向前上提,向后下压,向后上提,向前下压的对角线运动方向,治疗师给予阻力、口令让患者肩部运动,可以加强肩胛骨活动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诱发头部和躯干的活动。
向前上提:患者左侧卧位,头部位于12点即居中位置,脚部位于6点,3点在前面,9点在后面,让患者肩胛骨向前,向上向1点方向运动,同时结合节律性启动和节律性稳定等技术,每个方向做三组动作,每组12次,每天两次;
向后下压:患者左侧卧位,头部位于12点即居中位置,脚部位于6点,3点在前面,9点在后面,让患者肩胛骨向后向下向7点方向运动,同时结合节律性启动和节律性稳定等技术,每个方向做三组动作,每组12次,每天两次;
向后上提:患者左侧卧位,头部位于12点即居中位置,脚部位于6点,3点在前面,9点在后面,让患者肩胛骨向后向上向11点方向运动,同时结合节律性启动和节律性稳定等,技术每个方向做三组动作,每组12次,每天两次;
向前下压:患者左侧卧位,头部位于12点即居中位置,脚部位于6点,3点在前面,9点在后面,让患者肩胛骨向前向下向5点方向运动,同时结合节律性启动和节律性稳定等技术,每个方向做三组动作,每组12次,每天两次。
第三阶段训练内容(第四周):
肩胛骨肌群控制训练:患者仰卧位,治疗师在患侧,让患者伸直手臂,肩关节前屈至90°位置,保持在这个角度向上伸,嘱咐患者肩部用力向上抬,当患者自己完成不了时,治疗师可以拉着患者的手给予一点向上的助力,按患者实际完成情况增加难度,让患者独立完成动作或给患者施加一点点阻力,治疗师可以将手放在患者手心作为一点重力,训练一段后再逐渐增加阻力,情况再好一些,可以让患者处于坐位,坐在床边,脚底着地,治疗师站在患者前面,让患者肩关节前屈至90°位置,治疗师给患者一个阻力,让患者向前向上推动治疗师的手,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方法,按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每组十二个动作,每次三组,每天两次,持续一周。
下面是部分肩胛骨控制训练动作:
动作一:肩胛骨抗自重前伸,每次做三组,每组15-20个
动作二:肩胛骨向前上提(PNF),每次三组,每组15-20个
动作三:肩胛骨向后下压(PNF),每次三组,每组15-20个
动作四:肩胛骨抗阻前伸,每次三组,每组15-20个
多个身体穴位查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